楞伽蟋蟀陆墓盆

2018-03-04 19:36济白水
小品文选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火候蟋蟀金砖

济白水

蟋蟀盆分南北两派。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称罐;南方以苏州陆墓为最,称盆。所谓“南盆北罐”。时间上,北罐是清代兴起的。而“南盆”则始于宋,盛于明。加上南盆得天独厚的制造条件和精良的工艺,“南盆北罐”的并列是值得商榷的。

民间的说法是,当时苏州有个朱姓官迷,进贡了一只苏州上方山的“黄麻头”,竟然一举斗败宫中饲养的“梅花翅”。明宣德皇帝下了一道密诏,要苏州进贡一千只上好蟋蟀。

说陆墓泥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因为当地有烧制金砖的御窑和特有的澄泥。传说如是真的,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朱姓官迷在苏州西南的上方山得了上品的蟋蟀,一定得想方设法觅得装养蟋蟀的器皿。他当然知道御窑金砖的大名。于是有天他坐着官轿出姑苏官衙来到御窑;于是窑工按他的意思精工烧制……皇帝老儿乌屋兼爱,于是蟋蟀盆由此也成了贡品。

年长的苏州人都知道这话:“楞伽蟋蟀陆墓盆”。“楞伽”即姑苏西南的“上方山”;苏州民间还有谚云:“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我们现在读着挺順口的,但这话里面有多少人的泪呢?不妨读一下清朝蒲松龄所作《聊斋志异·促织》。有可能就是苏州的事传到了蒲松龄那里,他再据此进行艺术创作。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文学名篇。

烧金砖之窑内肚一般为圆。有人可能如是想:砖方砖大盆圆盆小,装坯填充时正好以盆坯填砖坯之空隙,同一烧制同一出。那想法是错的。器物的燃制,火侯是有讲究的。大小不同,火候自是不同,焉能同炉。

非但烧砖烧盆,凡事火候都重要。故老子《道德经》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此话说的也就是这个理。

烧泥盆的窑都是比较小的,造作方便。因此八十年代初恢复传统工艺时,陆墓泥盆走在了御窑金砖之前。也因此,泥盆窑在陆墓御窑村遍地开花,泥盆带给人们经济上的好处;同时,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让人觉得可惜。虽然现在整合纠正了,但我们回头看时,还要忍不住在心里叹一声:唉,火候。

御窑烟囱的烟在天空和泥盆小窑的烟汇合后再飘散,泥盆制作的艺术在进一步提高。宣德年间陆墓的各式泥盆陈列在故宫;清初陆墓李秀芳、杨洪兴等名手烧制的“藉”字、“霜”字蟀蟋盆已成珍贵文物;当代名家制作的泥盆,其观赏性和艺术性已远远超越了实用而成为艺术珍品,可传之后人了———

九龙蟋蟀盆:御窑蒋泉林设计制作。顶盖有浮雕蟠龙,盆壁八条小龙呈龙抢珠状。

盆中盆:又名“橄榄盆”,叶逢春设计制作。墨晶色,腰鼓形。盆中有小套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袁氏堂澄泥蟋蟀盆第五代传人袁中平先生的作品《百子图》《三月九花》《胜战记》等,因继承传统上又不断创新,多次在全国展览。

作为补充,这里要说一下贾似道。此人为南宋末年宰相。“玩虫丧国”,但玩虫也玩出了学问:世界第一部蛐蛐专著《促织经》就是贾似道所撰著。该书详细叙述了蛐蛐的捕捉、识别、饲养、斗法等等,成为后世玩秋虫友的经典。

由此,再想到《菜根潭》所云“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再想到“火候”,再想到美丽的艺术品陆墓泥盆;再想下去,恐怕就是这个词:哭笑不得。

世上好多事,还真不是能说得清的。

选自《当代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火候蟋蟀金砖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说火候
捉蟋蟀
从脸谱说起
没有什么火候不火候
“烹”一节心理好课
“2017年金砖五国电影展”举行
创新合作为金砖国家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