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铅山县河口一小 刘 海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
其次,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如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对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途径去思考问题。如做一题多解的题,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解出后,师予以肯定,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哪种解法好,像这样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思维日趋灵活。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发展创新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乐于创新。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抵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常常有意设计一些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总爱提很多问题,虽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点或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但也因此有了解疑的想法,有了创新的愿望,想要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好奇心的任何表现应给予肯定。
新形势、新时代更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我们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需要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粘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爱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