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红旗小学 马建春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有爷爷奶奶宠着,家中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几乎事事都由长辈包办代替,使得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通过有趣的儿歌来感染、诱导孩子:在教幼儿扣纽扣时,教师可以边示范边用儿歌的形式讲解——小小扣眼一排排,漂亮纽扣住进来,你若把它送错门,出去就会乐死人。这样孩子就能更好更快地学会这件事情,通过类似的事情,孩子可以掌握一些简单地日常生活技能。
例如,通过讲故事《三只小猪》《大公鸡和漏嘴巴》来教育孩子要勤劳,同时要学会珍惜粮食,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儿歌《洗手》《喝水》等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作品中生动、形象的人物来感染和影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
自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长辈切勿操之过急,要在平时生活中耐心地教孩子,要鼓励孩子不断实践,以提高技能,所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可以这样做: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老师可以把一些自理技巧编成儿歌,让幼儿在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学习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儿歌《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幼儿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对他们的要求就有所区别。对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降低其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而应因材施教。在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位男孩自理能力比同龄幼儿弱一些,他做任何事都需要老师更加耐心、细心地进行个别指导。
在家里,我们要鼓励孩子做一些家务,放手让他尝试一下,别当心孩子干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逐步扩大孩子的自理范围。如:自己穿脱衣裤、自己刷牙洗脸、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虽然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每学一样可先由父母正确示范,然后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直至孩子自己学会做,并对孩子的劳动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在孩子完成任务时,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体验劳动的愉快,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需要在平时生活中不断地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通过入厕、用餐、睡觉等生活活动,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通过教学活动,给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
如每天安排值日生,给幼儿摆餐具,让幼儿不仅能生活自理,还会为集体服务、为他人服务,在培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塑造了幼儿优良的品质。但是,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而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以至于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这就需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
总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凑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之以言传身教,辅之以耐心教导,结合家园同心的原则,不断参与实践活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好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