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静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天津 300180)
(1)个案分析: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即体能训练对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然后收集相关的资料,对收集到的个案资料进行细心的分析和整理,并作出合理、准确的判断,最后揭示体能训练对预防运动损伤的特征、作用和规律;
(2)文献资料法:应用搜索引擎,如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搜索与运动损伤相关的期刊,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并进行有目的研究、筛选和借鉴;
(3)逻辑分析法: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方法。
运动损伤是指人在体育运动中所受到的损伤,即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急性、慢性损伤。造成运动损伤的因素有很多,如技战术、运动项目、环境个人认知、身心状态、训练水平等,并且项目特征鲜明。在基层训练中产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运动员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够;其次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注意力不集中,掌握不好技术要领,导致动作变形,进而造成运动损伤;再次,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较差,不能适应训练课中的运动量和强度而造成损伤。其它,运动量、组织方法、场地设备、生理、心理以及运动训练水平等。
运动损伤的分类按损伤的程度可以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两类;急性损伤是指一瞬间或一次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暴力导致的损伤,其发病在短时间或即刻,伤者能诉出受伤过程以及原因,病理变化以肿胀为主体特。如膝踝韧带的扭伤、腕关节扭伤、肩部,腰部肌肉的拉伤,断裂等。慢性损伤是逐渐积累而成的,其病理变化以组织增生、粘连、变性为主,表现体征不明显,并且反复发生、多变,伤者对受损过程叙述不清。造成损伤的原因为急性损伤处理不当,受伤未愈、伤后治疗不及时、局部练习过度、负担量过大等。按照有无创口和外界相连通可以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种。开放性创伤即是受伤部位的内部组织与外界相通的一种损伤,表征为血往外流,骨头或肌肉外漏的创伤。如切伤、擦伤、刺伤、撕裂伤等。闭合损伤是指肉皮没有破,仅皮肤内损伤。血一般不往外流,例如肌肉拉伤。按受损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伤损伤。轻度损伤:受损伤较轻,还有活动能力,还能能继续训练。如:扭伤。中度损伤:受伤后短时间内(一般1-2个月),丧失活动能力,不能进行训练,需要停止或减少患部的活动。肌腱、肌肉拉伤。重度损伤:损伤后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参加训练或比赛。如:骨折。
运动损伤与训练方法和技术动作密切相关。从人体结构的角度看,人体有很多弱点。如踝关节的外踝长致使韧带很薄弱,内翻肌群的力量大外翻肌群的力量小;膝关节的杠杆长并且保护少,导致屈膝时关节很不稳定;如果训练的时间太长,重复动作的次数太多,导致局部的负担过重,就会导致慢性损伤。
体能是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总称。即运动员在专项比赛中体力发挥的最大程度、也标志着运动员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水平,反映了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水平。体能包括两个层次:健康体能和竞技运动体能。健康体能以增进健康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为目标,竞技运动体能以追求在竞技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需体能为目标。体能训练是对人体极限能力的开发,要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必须将影响运动成绩发挥的各种机体适应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并将其调整到最佳状态。
(1)身体形态训练对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
在运动项目中,体重是身体形态指标最常见之一,其反映了人体体型特点以及匀称程度。体重过大将会致使人体骨骼、关节承受过大压力,造成劳损甚至慢性损伤。体能训练有助于运动员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及发育,对骨化骨骼起到机械刺激的作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经常锻炼,有助于肌纤维变粗,肌肉血液供应毛细血管增多,使肌肉变强壮,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身体形态训练有助于减少肌肉内脂肪的堆积,如果脂肪过多引起体重过大,那么就可能会降低肌肉收缩的效率,同时还会影响肌肉生长和发展。通过身体形态训练可以提高肌肉收缩效率,减少肌肉内脂肪,使力量增强。事实表明,符合身体形态特点的运动员会大大降低运动损伤产生的几率。如刘翔身高为188cm,体重为74kg,身体健壮、体型匀称、肌肉丰满、臀部肌肉向上紧缩骨,盆宽度适中,身体形态完美使其在国家队训练中,从未有过大的运动损伤。
(2)身体机能训练对预防运动拟伤的作用。
体能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吸系统的机能,还可以提高其他内脏机能。通过有氧训练能够降低安静时的心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进而增加血流量。体能训练还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神经中枢系统机能得到很大改变,运动时肌肉活动直接受到神经中枢的控制。肌肉有节奏地放松和收缩,能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
(1)力量素质训练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作用。
力量是运动的物质保障,人体关节的稳定性和身体控制能力都受到力量的影响,力量大的运动员疲劳出现得晚可以减少损伤的产生。所以力量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例如:蓝球运动在赛场发起快攻时,容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股后肌群力力量较弱。因此,在平时加强股后肌群力量的训练可以有效避免拉伤。此外,运动项目中,对于易伤部位也应该加强力量训练。如采用站桩的方法来增强髌骨和股四头肌力量,达到预防髌骨劳损的效果。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杠铃、单足跳、名级跳、台阶跳、蛀跳等。系统科学的力量训练可以提高力量水平、使肌肉产生协调的动作、减少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员的信心、增强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2)耐力素质训练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作用。
耐力是指人体在长时间工作、运动时克服疲劳的一种能力。耐力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两种。一般耐力,是不同形式耐力的综合表现,是运动员各机体器官机能的综合。专项耐力,是一种专门克服负荷造成的疲劳的能力,运动员为了获取专项成绩,最大限度的提高专项动员机能的能力。现代研究显示,系统的肌肉耐力训练可以有效减少运动损伤,但耐力训练结后会出现肌肉僵硬、酸痛的现象,原因是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兴奋性,这种较长时间僵硬、酸痛状态必须及时消除,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慢性软组织损伤。例如:田径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就是劳损和慢性损伤,中长距离项目尤其要注意防止损伤的发生。有的损伤不至于停止训练,在此种情况下还坚持训练,长期训练积累后将会导致不可修复的劳损和慢性损伤。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后,放松肌肉的练习必不可少。如:踢腿、放松摆臂、提踵、转体走等,使心跳和呼吸趋于稳定,使血液分散向全身,有益于预防慢性运动损伤。
(3)灵敏和协调性训练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作用。
灵敏素质是运动员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练习动作或技战术活动的能力。例如,良好的协调能力能减少产生运动损伤的可能,如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控制和保持平衡,避免伤害的发生。如果灵敏协调性好,在篮球运动中的封盖、抢篮板球、落地过程中,出现了不正常的落地姿势,就可以很快地从不正确的姿势中调整过来,尽量避免扭伤脚踝等伤害。发展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可让运动员进行快速改变方向的各种跑、躲闪和突然起动的练习,各种快速急停和迅速转体的练习等。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如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就可以很快地从不正确的姿势中调整过来,尽量以安全的姿势落地,避免或诚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柔韧素质训练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作用。
柔韧素质训练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柔韧性包括了关节活动的幅度以及跨关节的韧带、肌肉、皮肤等的伸展性。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肌肉伸展性差、关节活动幅度小。加强柔韧性的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灵活性和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以及协调性,达到减少运动损伤效果。柔韧素质训练必须动静结合,在静力练习时必须要辅以踢腿、摆腿等动力练习。在平时训练时柔韧训练和力量训练要结合进行,力量训练之后采用牵拉练习有助于肌肉恢复疲劳。
(1)目前我国体育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运动损伤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运动员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的提高和预防意识的增强还是有必要的,必须深刻认识到“防”大于“治”;
(2)体能是否良好是运动的基础,有了良好的体能,运动员才能在竞赛中取得成功。拥有良好的体能可以提高运动水平和学习运动技巧的效率,同时还可以降低运动导致的损伤率,防止对运动员的受伤害率已经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承受大负荷的训练,适应高强度比赛,掌握复杂的技术,也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关键,是运动员延长运动寿命的重要过程。
(3)目前体能训练在我国运动界普遍得到了重视,但在基层的教练员中任然有部分人对体能作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对运动项目的发展趋势和本质规律认识还不全面,他们过于注重战术和技术的作用,却忽略了体能的重要性,导致训练方法和手段缺乏科学性,致使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增多。
(4)体能训练可以科学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其中力量训练的加强对预防运动损伤至关重要;增强平衡能力可以有效减少运动损伤,在出现损伤后还可以降低再次受伤的几率;耐力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减少运动损伤和延缓疲劳;灵敏、协调素质的提高可以改善人体的应激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柔韧素质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关节肌肉灵活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对抗肌的协调性的调节以及紧张、放松的能力,这训练对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