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梅林
(南京艺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 南京 210013)
随着社会的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绝大部分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智能系统或者机器所取代,人们所能参与的体力劳动和活动也越来越少。而如今的学校和家庭也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忽略对学生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的锻炼,导致现在的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心理承受挫折和抗击打的能力也在下滑,当学生在遇到一些困难、失败和挫折时,出现情绪低落,表现出不良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一些极端或者过激的行为,也越来越日常。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现在的学生缺乏毅力、忍耐力和抗击打能力,学校急需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而体育精神就是最好的教育和训练的内容,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就是最好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研究体育精神在高校学生心理、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探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途径,旨在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精神素养,完善大学生的健全品格。
本文主要运用了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
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在体育运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并且一直在弘扬的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主要构成要素,反映着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它既是一种文化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超越时间、地域、种族等特征,是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的,集中体现出了人类力量智慧和积极进取的心理,是体育运动所形成的的最高产物,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极高的教育价值,能够使 人们产生乐观、鼓舞、吃苦耐劳、教育等一系列在精神层面的审美效应。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把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教育因素,实现身体、心理、精神三方面的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1)体育精神是调动和增强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各方面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动力。通过学习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动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通过树立坚定必胜的信心和培养顽强的斗志,不怕苦累,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目标。
(2)体育精神教育是学校或教育机构实现教育目标,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也是实现德育教育的过程。通过体育精神教育来塑造人的精神品质,达到身体、心灵、精神和谐发展的目的,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通过体育精神教育来提高学生经受挫折、失败等的承受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正确的为人处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另外,体育精神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可以成为激励学生在体育活动或者其他活动中坚持到底、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把体育精神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内容目标之一,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体育运动,感受体育文化,传承体育文明,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3)体育精神教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内容。经济水平发达的当今社会,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很少干活和吃苦受累,形成了意志品质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弱等现象,导致一些大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发展,人格的非理性化,有的甚至出现了人格的扭曲。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体育精神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改掉自身的坏习惯和自身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在面对各种不利的情形时,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体育锻炼的手段来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面对成功和失败,逐步健全人格。
(4)体育精神中强调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社会风气,体育精神中鼓励大家广泛参与、积极配合,也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利于和谐社会的共建共享。
高校体育教育虽然在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改革发展,新时期的体育教育理念也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和提高,但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学校体育教育仍然存在单纯追求体质的锻炼和单一体育动作技能的教学练习,而忽视了生活体育以及终身体育教育,体育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更加被忽视。因此,在“健康第一”、“阳光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育精神教育,在培养爱国和集体主义,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道德观念等精神教育的多方面下功夫,既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又体现了主体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时代要求,更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主导思想的价值取向。我国高校的很多大学生,由于自身或者社会环境中消极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体育精神教育,不愿吃苦下功夫,遇到事情想走捷径,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品质。
体育精神几乎存在于任何与体育相关的活动中。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方面,应该开拓思维,积极探索更多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的运用和改良,丰富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生活,以及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升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营造体育精神文化氛围,加强体育精神的传递。加强高校教育中体育精神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研究、创新和改良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逐渐引导大学生将体育精神的内容内化为自主意识、行为。
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重点内容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以及传授运动技能,缺乏对学生体育精神方面的培养。体育精神教育和培养的目的是将体育精神的内涵内化为人自身的情感并形成行动的精神支撑,这就需要通过改良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内容和手段,比如:运动体验教育法、榜样教育法、合作学习教育法、制度教育法等,来激发大学生的自发性学习激情,同时将体育课程中融入体育精神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体育精神也作为教学任务和目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体育精神的内容和要点来备课和教学,并设置相应的体育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体育活动参与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体验、理解、内化体育精神的内涵,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精神境界水平的目标。
(2)充分运用体育精神榜样的作用和大众传媒力量来加大体育精神的宣传效果和影响。
体育活动并不是体育精神培养的唯一方式,应该充分利用当今发达的传媒手段和传播方式,树立体育明星来的榜样,加大体育精神的宣传力度等,也可以使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体育明星的运动水平和人格魅力,是大学生崇拜的主要方面,比赛和训练中的精神能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行为示范作用,体育明星在体育比赛和训练中坚韧不拔、超越自我、团结协作等的亲身经历,在教育引导学生精神方面良性发展上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树立众多的体育精神的榜样,从不同角度来进行体育精神的宣传和熏陶。比如我国国家队的女排精神就被大家赞扬,女排经历挫折后,仍然不屈不饶,刻苦训练,最终重新夺回冠军宝座,她们的体育精神可谓深入人心。
当今社会是信息网络发达的时代,可利用视频软件、微博、贴吧、QQ群、微信等网传媒手段弘扬体育精神。通过微博建立体育微群,对体育榜样的事迹等文章的推送,体育赛事视频的转发和观看,宣扬体育精神,促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精神,经过长期的互动和有效的管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软环境,在丰富体育知识的同时对体育精神的情感内化也大有裨益。因此,结合体育明星作为体育精神榜样和活动发起者等方式,可以为高校体育精神培育提供新的思路,多元化途径的运用有助于对学生在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上保持活力和永动力。
(3)加强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建设,促进体育精神教育作用的发挥。体育精神也是一种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功能。高校为促进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建设,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体育精神价值导向。良好体育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养成主动自觉锻炼的习惯,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提高,通过体育锻炼逐渐达到了内在精神升华的体育精神教育效果。
(4)重视和丰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延伸,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高校学生和校园充满活力的主要表现。与体育课相比,具有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灵活性更强的特点,集休闲娱乐、健身、竞技等为一体,对于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还能弥补体育课堂的不足,以更广阔和多样性的渠道和方式,传递体育精神和理念,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体育文化,促成体育精神传递和培育的目的。
目前,体育精神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来呈现。大到校级以上的学生运动会、体育社团活动或比赛,小到学生自发组织的小型的简单的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等,在锻炼身体和传递体育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因此,高校应以丰富的课外体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如体育文化节、小型比赛、社团或俱乐部活动、体育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拼搏精神和集体团队精神。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把大学精神和体育精神有机结合,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知识才干,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发展能力的空间,同时也达到了精神层面的提高和自身心理健康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