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中心小学 陈红梅
长城被誉为世界四大奇迹之一,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而《长城》这篇文章则写出了长城的雄伟坚固,表现了长城的宏伟的气魄,同时也赞美了我国老顶坡们能够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的自豪感。
1.掌握课本中的生字,并正确的读写生字,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2.通过自主探究、交流、与总结的过程,了解长城的结构以及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对长城的热爱之情,同时促进学生对祖国崇敬之情,促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升
重点:理解《长城》说明文中最重要的两种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
难点:领悟作者对长城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相信大家从不同的媒介中或多或少对长城有过了解,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长城的了解?(学生可能表述的有些片面),但是,同学们,你们真的对长城很了解,你们知道长城的历史吗?长城又是怎样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呢?古代的人运用什么技术建造了另世人惊叹的长城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去真正的了解长城,首先,同学们需要打开课本,初步感知长城的印象。
1.初次阅读长城,解决文中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将生字投放在大屏幕上,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并学会读写)
2.再读课文,让学生进行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长城的哪些方面,并运用了说明文中的哪些手法。长城的结构以及长城的建造历史)
在作者的眼中,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同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样的表述有什么好处呢?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然后让学生自由的回答
学生会回答在作者的眼中长城是一条巨龙,蜿蜒的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其中作者将长城比喻成“龙”,主要是因为龙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崇敬的吉祥物,因此将长城比喻成“龙”,暗示了长城是中国的伟大的象征,也暗示了长城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为文章结果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奠定基础。
小组讨论: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并且结合课本谈一谈长城有哪些主要的构造,以及长城的建造历史,在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说明文中的哪些手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明确:长城的外表有两米多高的垛子,瞭望口,射口、官兵藏身的堡垒。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渐渐的明白了在古代没有任何高科技的帮助,主要是靠古代人民的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搭建起来的。
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准确的了解到长城的外貌,另一方面详细的介绍了长城材料之重,就是想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在建设长城之时的伟大壮举。
我向学生提问文章中的一句话“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公里就到了长城脚下。”文中的“不过”可以删除吗?
大部分学生是不认可删除的,之后我向学生询问原因,有的学生会说“不过”这说明了长城距离北京很近,我们随时都可以去长城玩。我被这位同学的想象力给折服了。接着再问另外一位学生,她回答说,长城在古代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如果长城距离北京很远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修建长城了。看来这位女同学的悟性很高,一下子就说出来作者的写作的意图。
作者写长城这篇文章的时候,里面融合了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因此同学们,不妨我们也写一篇关于长城的文章,谈一谈我们对于长城的看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去长城浏览一番,之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反思《长城》教学过程,我觉得我依然存在教学不足的地方,没有有效的让学生进行朗读,因此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不能真正的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学生在进行《长城》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跟上我的教学步伐,进而降低了《长城》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课堂中的小组讨论环节,处理不当,在让学生感受长城是中国的象征的时候,有的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就觉得长城是一堵墙而已,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真正的体会到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我识图引导学生明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智慧,但是有的学生会不明白,古代人们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大的力气与智慧呢,现在的高科技都不可能完美的建造如此坚固的长城。虽然在这一环节中所耗费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走偏,进而降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讨论“不过”这个词是否应该去掉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完全没有在线,竟然想到的是去长城玩,虽然这位学生的观点没有错,但是这位学生对全文整体基调没有真正的把握住,因此我又回到讲解长城最初的地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感情,引导学生“不过”的真实意图,是为了保家卫国。
对于引导学生在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特征教学过程中,仅仅用简单的瞭望口、藏兵堡垒、射台进行讲解,不能有效的让学生明白长城的雄壮伟大之处,没有让学生从整体上吧把握长城的伟大,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