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梅林(南京艺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 南京 210013)
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大学体育课程可有可无,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如此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之所以对体育训练产生倦怠和排斥心理,主要是源于其自身、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针对于这一问题,学校以及社会都具有一定责任,且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也有待于转变。只有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有效扭转上述现状,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果: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倦怠程度处于中间水平;大学三至四年级学生对体育训练倦怠程度最低;而大学二年级学生对体育训练倦怠程度最高。主要原因分析如下,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教育,来到大学之后对一切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想要了解各种课程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在面对体育训练课程时经常会存在敬畏心理,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卷带情绪。此外,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的升学压力较大,故很少有机会接触体育课程,故在大一时期也会对学校的体育课程抱有一定期待,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其之所以对体育训练倦怠程度最高,主要是因为其经过了大一时期的迷茫和懵懂,对体育科目的教学、考核等标准都有所了解,因此内心也会变得十分圆滑,对于课程的期待和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在本次调查的180个班级中,大一大二阶段的体育课程基本以必修为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故即便是对该课程毫无兴趣的学生也要被迫参与其中,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倦怠程度。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而言,体育课程基本以选修为主,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之上设置课程,因此,选择体育课程的学生都是兴趣使然,在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倦怠程度也会相对较低。
在调查中,发现女生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倦怠程度要明显高于男生,其中,女生的均倦怠指数为3.21,男生的倦怠指数为2.67,但两者的倦怠指数都在2.5以上。如此可见,女生受到自身身体素质和性格等因素的限制,故对于体育训练的兴趣程度普遍偏低。鉴于上述情况,各大高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需及时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同时还要强化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改变其对于体育科课程的片面看法,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在社会方面,中国社会发展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理念流传至今,“重文轻体”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普遍认知。在上述观念的影响之下,也使得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对于体育课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纵观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选拔标准几乎没有涉及到体育相关的内容,因此,各大高校往往也会按照这一标准进行人才培养,体育课程可有可无,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也逐渐产生了卷带情绪,无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其次,在学校方面,大学阶段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学生自学,从而也对学生的认知深度和高度提出较高要求,但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未能认识到体育训练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故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较弱。鉴于上述情况,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但纵观当前实际发展现状,发现大多数高校都未能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甚至还经常出现课程被占用的情况,体育训练模式较为单一,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加之体育教师管理松懈,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产生倦怠情绪。
最后,在学生方面,在大学教育之前,学生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体育教育,因此,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加之大多数的体育课程被会被其他的文化课所占用,学生真正接触体育的机会少之又少,从而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了一定影响,爆发力不足、耐力不足以及肥胖等现象十分常见,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训练,对体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严重阻碍。
为了转变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错误思想和认知,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训练之中,并降低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倦怠程度,学校要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体育训练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也将产生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实践过程中,学校可定期开展一些教育宣传活动,通过体育竞赛、海报张贴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结合大学生普遍喜欢综艺节目的特点,学校可借助一些热播的电视节目,如《奔跑吧兄弟》,组织学生进行“撕名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逐渐提升对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在活动的过程中降低对该课程的倦怠程度。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能够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很有帮助。基于此,院校可加大在体育器材、设备、场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对体育教育环境进行现代化、专业化建设。例如,针对于以往体育训练场人员拥挤的现象,学校可对现有体育场进行扩建,建设塑胶跑道,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运动体验;针对于以往体育训练器材陈旧的问题,学校可定期更换体育器材,丰富设备类型,如此既能保证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同时也能为训练质量提供保障。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具有单调性劣势,从而也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好感度。为此,学校的需进行全力整顿,首先要求教师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要能够认识到体育训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性,有耐心和责任心,实践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相应规范进行训练。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产品,如运动手环,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进行佩戴,从而记录下身体各项机能的变化,并借此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运动技巧和注意事项,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最后,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可结合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进行针对性判断和评价,以提升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升学生运动自信心,避免其对体育训练产生倦怠情绪。
社会、家庭和学校都会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若想避免大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倦怠情绪,就需要强化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有效配合,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例如,学校可借助现有教学资源举办马拉松比赛,由学生及其家长公共参与,同时还可邀请当地媒体进行报道。通过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积极参与,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转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错误思想。在媒体的影响之下,也能够使很多用人单位意识到身体素质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各大高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逐渐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培养内容,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通过上述调查可知,当代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程度普遍较高,需引起教育人员的高度重视,并进行及时调整。各大高校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逐渐形成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教育体系,实现理论教育与先进技术的有效融合,完善课程标准。除此之外,社会和家长也要积极给与配合,用人单位要适当转变用人标准,注重对人才身体素质的考核;家长方面更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意识到体育训练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如此才能为高校体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发展中,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存在卷带情绪的问题十分严重,从而也给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这一问题应引起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转变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片面认知,创新教学思想和模式,加大在体育训练器材、设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学生的体育运动提供便利条件,最大限度调动其运动积极性,为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