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视阈下医学生健康伦理教育探讨

2018-03-04 12:20:01陈开亮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伦理学医学生伦理

陈开亮

(温州医科大学 党委(校长)办公室,浙江 温州 325035)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卫生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时代、新方位下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是我国卫生健康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与飞跃。要答好这份时代问卷,需通过健康伦理教育形成广泛共识,探讨作为未来卫生健康从业者的医学生的健康伦理教育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健康伦理学的内涵

健康教育、健康观念的转变是健康中国推进的基础。全民健康与健康中国的实现,必须要有自成体系与时俱进的健康伦理学为之提供有效的支撑与促进。建立以健康道德为核心的健康伦理学已势在必行,它不仅有利于较全面、集中地研究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伦理问题,而且将会不断深化和发展人类的医学道德和健康道德,并将弥补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之间的空白[1]。关于健康伦理学的学科定义,国际国内学术界尚未完全统一。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健康道德”概念,开始健康伦理学探讨。归纳学者观点,可以总结为:健康伦理学是指人类健康与自然、社会、心理等因素之间的道德关系,即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之适用人类健康需要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2 开展医学生健康伦理教育的意义

2.1 从健康中国战略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健康中国战略是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实现了从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实现了从医疗卫生的“手段善”到“目的善”的提升。

2.1.1 体现了民本的执政伦理的内在要求: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以民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终极目的在于对每一生命个体的健康需求和健康权益的有效保障。它充分显示出党和国家对新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对民众基本需求及重要关切的积极回应,切实体现了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执政理念。

2.1.2 体现了法律伦理的基本要求:其一是权利义务责任的一致性要求。健康权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健康权确立的最积极意义在于实现了国家保护公民健康的法定责任化,但健康的权利化绝不意味着个体健康责任的免除[2]。政府、社会、个体都要把工作和行动与公众健康相联系,应最大程度避免危害并尽最大努力增进人民健康[3]。《规划纲要》中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可以看出,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政府及社会的责任,另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健康是权利,也是责任”的意识,这充分体现了法律伦理中权利与义务、责任一致的要求。

其二是公平公正的要求。健康道德的本质在于健康利益的分配,其核心内容是参与其中的各主体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问题[4]。各主体在法律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由于健康等因素的差异,各平等主体之间机会的获取、利益的获得存在实质的不公平。因此,健康通过对人们获得主要善的机会的影响而被包括在正义理论的考虑之列。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需遵循公平公正原则,《规划纲要》中要求“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这些都是法律的正义价值的体现。

2.1.3 体现了生态伦理的价值追求:生态伦理理论强调,人的健康要与社会的健康、自然界的健康共生共存。健康中国一方面提出加强健康法治建设,推动卫生健康立法工作,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通过依法治理健康,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卫生健康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卫生健康法律关系,实现人的健康与社会的健康的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影响人体健康状况的主要要素是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等诸因素。《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这是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遵循,倡导了人的健康与自然的健康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2.2 从职业伦理建设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健康中国建设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规划纲要》在第二篇第四章中就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凸显了健康教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健康伦理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

医学生是未来的卫生健康事业的从业者,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积极维护者、宣传者、引领者及卫生健康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参与者、执行者。在微观层面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需要卫生健康从业者不但要面对个体,关心患者的身心指标的变化与异常,而且还要发现疾病背后的健康负能量,提出体系化的医疗措施。既要解决患者所面临的健康问题,更应该从一对一的诊疗模式切换到一对多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模式。在宏观层面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高质量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这要求制定者、决策者、执行者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深厚的健康伦理基础。因此医学生健康伦理教育不可或缺。

虽然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做好了顶层设计,但由于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医学目的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未能真正回归到以人人健康为终极目的,因此健康中国的理念与思路还未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反映在医学教育上,在医学生健康素养教育方面,健康素养水平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在基本医疗素养方面相对薄弱[5]。这样的状况与医学生的身份及职业需求是不相符的,难以促使他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引领、指导他人。同时在医学生伦理教育方面,目前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医学伦理学教育阶段,还未体系化地开展健康伦理教育,已滞后于大卫生大健康事业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健康中国的发展要求,这是亟需改变的现状。我们需要实质性提高对医学生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思路,需要创新教育的路径、方式,从而形成适应时代、社会需求的医学生健康伦理教育体系。

3 医学生健康伦理教育的实现路径

健康伦理教育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范畴,从价值、方法上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理,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医学生健康伦理教育。

3.1 形成推进健康中国的共识 健康中国是一个奋斗目标,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健康优先,凝聚着政府、社会和全体国民的共同理想,是一项需要统筹政府、社会、个体力量才能推进的国家战略[6]。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利益需求的主体,迫切需要统一认识,凝心聚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我们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到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意义与现实需求,将思想、行动统一于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由教育、卫生行政部门顶层设计医学生健康伦理教育的实施方案,各高校再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明确职责与责任主体、方法路径等。

3.2 以课程教育主输健康伦理 课堂教育是教育的主渠道。《规划纲要》中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调研医学院校的主修课程,发现当前医学生的职业伦理课程教育还是医学伦理课程教育,健康伦理教育还处于“附带提及”的展开讲解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医学院校还未能深刻认识到健康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也未能积极探索健康伦理教育课程教育,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我们的健康伦理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的脱节,健康伦理教育课程建设亟需提上日程。经过学者二十多年的不懈探索,健康伦理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深化、升华,研究力量在不断壮大,中国伦理学会健康伦理专业委员会也在积极筹建中,在健康伦理学概念、意义、理论基础、内容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共识,健康伦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条件已基本成熟,具备了开展课程化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有条件探索健康伦理学课程建设与教育,从学科体系上明确健康伦理基本概念、研究对象、范围、理论体系、道德规范、范畴、原则等,从健康伦理教育学功能上主要阐明人类健康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与人类健康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政府、社会、个人的行为主体的健康责任,影响人类健康的客观因素的道德问题,如何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符合伦理的良性发展,促进人类健康,健康伦理决策方法等。

同时,为提高健康伦理学教育质量,我们在抓好健康伦理学课程教育的同时,应该将健康伦理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法学、生态学、体育等相关课程中,挖掘其他课程中的健康伦理教育资源、教育要素,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协同推进健康伦理教育。

3.3 以实践育人推进健康伦理教育 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我们要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引导医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习就业、身心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需求,探索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引导学生更多、更深入了解社会,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健康中国战略推进的意义、现状、问题,增强大学生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定力,提高健康促进能力,最终实现将健康伦理教育融入实践中。

3.4 以健康文化浸润健康伦理 健康文化在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方面,能起到指导人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的不良行为转变等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健康文化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学校要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应认真履行健康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7]。健康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尤为重要。当前,高校对文化育人认识、行动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但当前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处于主打生命文化阶段,健康文化、公益特色文化有待加强。我们要将健康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明养成教育相融合,从医学生健康行为、健康精神、健康制度、健康环境等方面做好健康文化育人体系化设计,同部署、同推进,实现健康文化的有效传播,提升医学生健康素养,培育医学生健康理念,并积极将健康的理念导入公众的意识之中,强调从思维方式的层面唤起学生、公众对健康的重视,从而影响其行为方式,实现健康伦理教育的生活化、大众化,并将这种健康伦理教育提升的成果以文化形式固化并延续。

猜你喜欢
伦理学医学生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学研究(2021年1期)2021-03-11 05:19:36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