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邬桥学校 张 律
在蜿蜒流淌的黄浦江边,有一株四百多年的明代古牡丹,历经风霜雨露依旧灿烂绽放。它为明代杰出画家董其昌所赠,被誉为“江南第一牡丹”。古牡丹所积淀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是深厚的,在传承、演绎和发展中形成了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牡丹文化”。
从1995年起,邬桥学校凭借当地古牡丹悠久的文化背景,就开展了一系列牡丹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牡丹国画学习为主阵地,逐渐向中国画、书法艺术、工艺编织等领域拓展,全面加强以牡丹文化为主体,融合传统文化精华的邬桥学校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同时,把牡丹蓬勃向上、总领群芳的精神融合到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行为中来,从而弘扬“自强不息、爱满人间”的牡丹精神,在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
牡丹文化系列课程的开发,以牡丹文化为主要内容,以“自强不息,爱满人间”为思想内涵。
我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百花园中盛开的鲜花,都具不同的天赋禀性与兴趣爱好,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而且,每个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和教育期待。
我们开发系列牡丹文化课程,能够有效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供学生自主选择,由此发现、发展学生的特长,真正做到“让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
1.展开调研,落实课程目标
在课程开发伊始,学校将展开对学生当前关于牡丹文化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学生的兴趣,掌握学生了解牡丹的最初状况。
2.凸显特色,开发系列课程
牡丹文化系列课程结合牡丹之乡的特点,开发“知牡丹、写牡丹、画牡丹、唱牡丹、颂牡丹、舞牡丹、绣牡丹、种牡丹、刻牡丹”系列课程,引导学生在诵、唱、舞、画、绣等体验中了解古牡丹的历史和习性,特别是古牡丹精神和家乡牡丹文化的渊源,学习“自强不息,爱满人间”牡丹精神,长大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课程评价对课程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成败。
1.对牡丹教师的评价
对牡丹教师评价主要依据计划完成记录,备课情况,学生反馈效果,工作态度和学生反映等。
2.对牡丹少年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授课教师的记录数据,包括出勤情况,参与热情,团队合作意识,能力锻炼;学生学习小组的记录,包括团结合作精神,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个人体会、小论文、过程记录、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以标志物作为奖励开展评价活动;按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率,学生成果的创意性、新意性和突破性,出台牡丹少年评选制度。
3.对牡丹文化系列课程的评价
课程设计合理,内容健康,适应学生年龄段,具有教育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起到实效,课时安排科学。
我们根据课程特色灵活地进行牡丹文化系列课程的实施工作,做到集中、分散结合,充分利用古牡丹文化优势资源,以“让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为核心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实践和体验,教师充分发挥课程的特色,真正带领学生走进牡丹核心,实现师生共成长。
牡丹文化课程内容以“让每一朵花都精彩开放”为核心,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兴趣活动和社团活动为重要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形成课程特色,成就一批特色教师、特色学生。
为了凸显牡丹文化特色,展示风采,少年宫开设一些卓有成效的活动,举办以“让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为主题的牡丹文化节,展示牡丹乡村少年宫的课程成果,每个孩子都在牡丹文化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绽放牡丹般的光彩。
牡丹文化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转向“主动”,在具有浓郁的牡丹文化氛围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在积极向上的状态中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丰富多彩的课程,丰富孩子的生活、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
牡丹文化课程实践,使老师们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课程的消费者”,而应该成为特色课程的设计者,善于将身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在牡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突出一种开放的理念,即课本不是唯一的教材,教室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
从学校发展来看,牡丹少年宫培养一批有特色的教师,形成独具特色的“牡丹文化”办学理念及实践体系,使多姿多彩的牡丹文化课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亮点,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学校特色得以充分凸显,学校文化力得以充分释放,最终使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得以全面的落实。
总之,学校规范化建设将促进我们对学校文化的探究,而牡丹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落实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牡丹少年宫将继续以牡丹文化课程建设为依托,实现办学目标,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像牡丹花一样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