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从化区第六中学 谢青云
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夔州山上,长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顽强诗人杜甫便是如此。杜甫深受儒家“仁爱”和“民本”思想原则的影响,热爱祖国、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关心民生疾苦,是唐代复兴儒学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唐诗百话》作者总说杜甫作诗中规中矩,不像李白那样豪放,但我在杜甫身上读出来的,并不是那种被唐诗格律限制得死死的赋和,也不是那种因为战乱而神采暗淡的辞藻,更多的,是他身上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魅力,面向苍生,面向国家,面向自己。他的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他的诗是《前出塞九首》中“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的大气凛然。读罢杜甫,感受他身上的人格魅力,感受不一样的杜甫,别有一番韵味。
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没有神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但是空灵遁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洗涤我们浮躁的灵魂。纯真才是我们的追求,内蕴和深邃才是我们成长的标志。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骨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守。总而言之,在研读诗人,深究其诗的过程中,诗人的人格魅力是读懂诗歌的关键,也是语文素养升华的一段必经之路。
诗词的字里行间,不仅有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有被人广为传颂的各种情怀。《大学》中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位卓越的诗人,必然拥有着家国情怀以及一颗正义的心。毕竟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李白潇洒倜傥,豪迈勇敢,不拘礼法,疾恶如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富于爱国精神。当祖国的统一和安定受到威胁时,便“发愤去幽谷,从军向临洮”,不计身家性命,英勇杀敌,立功疆场,而胜利归来时,既不阿附权贵,居功邀赏,又不消极退隐,逃避现实。一直以来,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的读书人,“学而优则仕”,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的传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理想成为了当今中华儿女无可替代的优秀民族精神。唐代初期国力不断增强,但是边疆大小摩擦碰撞不断。因此,催生了不少投笔从戎的诗人,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有王翰的“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凉州词》)的盛世魄力,有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的坚决,也有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的淋漓酣畅……领略他们的诗,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提升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一步。
《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又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对品德养成后的作用,可能比它给你带来的才华更为重要。诗歌的熏陶和浸润对人的“三观”习性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爱情是文学诗词永恒的主题,柳永为爱情写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李商隐为爱情写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秦观为爱情,写下“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如此深刻,忠贞不渝,美好纯洁。反观现代社会,淳朴的爱情被金钱所物化,离婚率一再走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已不为大众羡慕追求,很少能够从一而终,不少夫妻还“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为此,研读古代诗人的情怀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升华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的人格魅力,他们的家国情怀,诗歌对我们三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时时刻刻都在启发着、提升着我们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说:“阅读在孩子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读《唐诗百话》是与古人深层次的灵魂对话,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诗词文字之美,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知识,雕刻我们的思想。传统的诗歌教学更多的是老师讲授,大多按照诗歌标题、作者、写作背景的解读,对结构章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对整首诗情感的剖析,学生听得无味,难以打动心扉!因此,诗歌教学可作多些尝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好学,这样,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