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韬(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毽球运动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和健身性功能。这项运动在我国不同地域发展演变又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特别是在黄河流域更是盛行,也形成了伟大的黄河文明。毽球早期被称为“踢毽子”,在殷商时期就有了蹴鞠的雏形,人们把这种多姿多彩的毽球运动看作是富有艺术气息的健身运动。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山西的发展更是呈现了新的技战术竞赛形式。毽球的比赛形式主要分为平推和网毽两种类型。网毽的对抗性更为强烈,更具有观赏性。在比赛中既有专业队,即国家队,又有业余队,即民间组织。山西省大同市的超越俱乐部作为一支毽球业余队伍,队员人数逐年递增,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并多次与国家队交手,在网毽的技术层面以及推广力度上得到了国家队的一致认可。在最近的一次比赛中,2017年呼和浩特国际毽球邀请赛中,超越俱乐部获得第六的名次,其中前五都为国家专业队。在本次比赛中,我有幸进行了现场观看,并对他们的比赛录像中的每一个动作进行了反复研究。超越俱乐部采用两拦一游动的站位方式,进攻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技术特点,战术配合层次分明形成有效的整体作战能力;防守到位、互相补位、扬长避短、形成无死角的战术阵型,使对手在比赛中难于找到有效的进攻点。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他们的技战术具有鲜明的特点,并充分发挥这种技战术特点,探讨他们本次比赛中的技战术特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以超越毽球俱乐部的技战术特征为研究对象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收集关于竞技网毽毽球方面的技战术特征关键词,检索近年来和毽球有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
调查访问了毽球方面的有关专家,教练员和专业运动队员,与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技术特点、战术特点、以及针对不同对手采用的策略,并听取他们的比赛心得,同时收录他们平时训练中的有关资料。
超越俱乐部在比赛中发球采用正脚背高位发球,由于比赛中队员采用轮换发球方式,即我方队员在场上取得发球权时,应先按顺时针方向轮转一个位置,然后由轮转到1号位队员进行发球。但是当我方连续得到发球权的时候,位置不用改变。由于正脚背高位发球进攻性强,因此每位队员在训练过程中苦练发球技术,基本达到快速、贴网、准确,破坏对方的一传。发球代表着比赛的正式开始,发球技术影响着比赛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占据场上主动优势,而发球的好与坏取决于战术意识的强弱,战术意识高并在比赛中能够灵活运用,则会取得良好的比赛效果。观测统计显示,山西大同超越毽球俱乐部之所以在全国毽球比赛中屡获佳绩,发球战术的成功运用之处是发空当、发对手中相对最弱的人、发对手的弱腿、攻击一个人发。他们发球的路线、落点、方式与效果成为发球战术的基本内容。
山西大同超越毽球俱乐部队员发球时,另外两名队员站于发球队员的前方,在发球后他们并不是按照发球时的站位组织战术,而是进行了位置轮换,即两名防守队员在网前组织拦网,另一名主攻手位于防守队员身后,保护球的第二次落点。俱乐部队员在发球时呈倒三角式的站位,这种倒三角式的站位方式与区域控制,成为他们发球战术的重要手段。在发球后,由固定的两名防守队员迅速置于网前,防止对手的进攻,准备双人拦网,充分发挥了两名防守队员的身体素质好,身材高大,弹跳力好的优势,有效地防守并加强了进攻,成为阻止对手的一道屏障,给对手造成极大的压力。
发球的时候本方队员可以掩护遮挡,采用快发与吊发等手段发出各种战术球。不同脚法的合理运用可使球的路线以及落点发生改变。脚内侧发球稳定性高,飞行速度慢,吊发准确度高隐蔽好,可以控制球的落点靠近对方场地的两米线以内。正脚背发球的路线直、飞行速度快,正脚背侧发时具有快、准、狠的特点,飞行路线低、平、快的优势,能够有效破坏对方一传接球。
在接发球技术当中,主动的技术为发球技术,而被动的技术则为接发球技术。而在这一被动的技术中,如果运动员兴奋性极高,状态良好,提前做好准确的准备和预判后,对对手的发球路线和落点可以准确判别的情况下,接发球后可以迅速组织进攻,争取场上主动,获得得分优势。在观察超越俱乐部的接发球技术时发现,正脚背接发球技术,脚内侧接发球技术和脚外侧接发球技术这三种接发球技术都存在,而脚内侧接发球技术被运用的最多,同时还存在头部、胸部、腹部、腿部等接球方式,但每场比赛运用这四种接球方式较少,只在极个别情况下出现,因此不做研究。接发球是双方第一回合的较量,是关系到能否夺得发球权和组织第一次进攻的关键,它在比赛中占有重要地位。接发球的站位应根据对方的发球战术和本方的战术,合理布局,灵活应用。接发球过程中,我方队员基本上形成倒三角式的站位方式,而在总结了超越俱乐部的接发球情况后,得出的技术要点如下:接高远球的时候,球的落点较高较远,比较靠近后场位置,接发球的队员站位应相对疏散一些,应相互照应,以免失误。而在接地平快球的时候,球的落点一般在中后场。接发球时后场两名队员应注意做好防守,同时要警惕对方发小球。接发球站位首先不应影响视线,接发球队员的站位要恰当。1名队员占据着网前将近三分之二的区域,两位队员保护着后场的左右两个区域,也可根据本队的战术要求适当的调整。而在接发球时更应该注意观察对方的脚法以及技术变化,针对不同的发球方法,迅速调整站位,接好发球。对方将球击出后,应立即判断球的方向、高度、速度、落点和适宜接发球的队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防止乱抢或互让。为防止失误,接发球的队员也可用喊声通知同伴,同时要大胆、果断、准确地接好球。接球时场上队员应相互保护,一个队员接球,其余两个队员立即转身面对接球队员,由二传将球调整到网前合适的位置,并将球交由主攻手组织进攻。接发球时,水平高的队员应控制面适当扩大,如1名队员始终控制着网前的三分之二区域,前场与中场基本交由他负责,而后场两名队员应适当减少控制面,主要负责后场的保护与起球。
对超越俱乐部与各支队伍的接发球技术动作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在接发球技战术中,各支队伍脚内侧起球运用最多,其次是正脚背起球,脚外侧起球运用最少,只是偶尔使用。而超越俱乐部普遍起球次数较多,打的配合较多。而不是一味的传球与踢球,都是相互配合形成进攻优势,从而得分占据优势。当来球至前场不宜接球时,前场队员侧对球网,后场队员组织接球,并逐渐调整给主攻手,从而形成进攻球。当来球至前场比较舒服的可以起球时,前场队员自己起球,自己调整,并传至主攻手形成进攻球。
在网毽比赛中,进攻球的技术主要包括直腿踏、曲腿踏以及倒钩,当然还包括平推毽球中的切、搓、挑、拨、吊、劈六种基本形式。进攻的技战术实际上是在防守的前提下转变而来,当对方进攻来球时,本方队员首先要做到的是将球成功接到,在这一前提下,组织场上队员运用合理的技战术将球成功打到对方场地,顺利得分。进攻时运用合理的技术,根据场上情况,选择进攻对方的空当,找主攻手直接进攻,运用打斜线,找空位等多种进攻方式。
进攻时的站位依然呈现的是倒三角的站位方式,一种是主攻手自己做球,自己调整,形成进攻。两名防守队员在身后保护,随时准备救球。一种是后场的一传与二传为主攻手做球,调整到舒服位置时,主攻手对对方场地形成进攻,进攻时的换位主要是一传与二传将球传至网前舒服位置时交给主攻手,主攻手移至网前,对对方场地运用合理的进攻技术,形成威胁,取得得分。
目前较为流行的防守站位为两拦一游动,即网前两名防守队员,身后是主攻手进行保护和救球。当对方进攻被我方队员成功拦截并且球落到对方半场时,对方会再次组织进攻;当球被拦截后,球的落点在我方半场时,两名防守队员会随时就近准备救球;当对方进攻时,两名防守队员未曾成功拦截时,后方的主攻手要随时判断球的来向,随时准备起动并救球。在防守时可以采用头部、胸部、腹部、腿部等多方位防守。
防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一人进攻,全场保护,包括进攻队员的保护;
2.进攻时,身后的两名防守队员必须采用较低的准备姿势,并适当前移;
3.要将救起的球传的适当,如果进攻队员已经准备好,应立即将球传给他,再次准备进攻,进攻队员立足未稳,则最好暂时不要将球传给他。
4.1.1、毽球作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群众基础良好,目前全国范围内在广东、山西等地呈迅猛趋势发展。各种锦标赛、邀请赛推动着毽球的不断发展。
4.1.2、在毽球比赛中,技术与战术的合理运用决定着比赛成绩。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致使了比赛的激烈程度,使比赛更加具有观赏性。而研究超越俱乐部进而发现,技战术最为关键,成为制胜的有利保障。
4.1.3、超越俱乐部之所以可以取得优异成绩,不断获胜,不光是因为他们身体素质良好,技术出众,更在于他们站位的优势,站位的影响现如今作用更为突出。
4.2.1、在毽球比赛中,技术与战术的影响变的更加重要,需要不断的去创新,技战术正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学习优秀的技战术可以推动毽球的不断发展。
4.2.2、在重视技术与战术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进攻与防守这一基本技术的运用,因为进攻球可以直接得分,形成进攻优势,防守可以破环对方进攻意图。还可以影响对手比赛情绪,扭转比赛局势。
4.2.3、政府和民间要大力推广毽球的普及程度,多组织各种形式的毽球比赛,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推动毽球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1]王开广.大同市平推毽球技术兴起之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5.
[2]国家体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3.
[3]王学满主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M].中国: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
[4]孙弘.一向深受大众欢迎的健身运动—毽球[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4.
[5]祁龙祥.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
[6]陆仲元,孟春媛.浅谈毽球运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5.
[7]刘程程.山东省毽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8]陈良业.毽球运动在高等学校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