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广东 广州 510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偏头痛以头部疼痛为主症,疼痛多以单侧为主,呈跳痛、灼痛、胀痛、重痛、刺痛,痛甚者伴恶心呕吐[1]。其病程缠绵,经久不愈,故偏头痛后遗症也不容忽视。睡眠障碍是偏头痛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还加重偏头痛患者的病情[2]。本研究通过采用西药联合针刺至阴穴治疗58例偏头痛患者,观察该治疗方法对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或门诊的偏头痛患者,共113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治疗组5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36~51岁,平均年龄(44.87±8.01)岁,病程21~35d,平均病程(29.87±14.96)d;治疗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34~53岁,平均年龄(45.6±7.87)岁,病程23~38d,平均病程(31.36±15.62)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有关偏头痛标准拟定,且全部病例均经过临床诊断和TCD、血压、心电图等检查定性确诊为偏头痛。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②年龄:30~55岁; ③病程在3周至6个月内;④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3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依据及纳入标准者;②既往有颅脑外伤史及其他颅内占位病史、癫痫病史、精神病史,合并其它身心疾病等;③脑卒中后病情严重或伴有明显失语、失用或严重认知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④合并严重心、肾、肺功能衰竭和恶性肿瘤患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检查者;⑤合并除抑郁焦虑障碍外其他严重精神疾病者。
1.2.4 病例脱落标准 ①患者自行退出(疗效不理想,或出现不良反应);②研究责令其退出(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治疗等);③随访失败;④采用该治疗方法有效,但患者为加速疗效,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而无法判定疗效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依据2016年版《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4],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安徽新和成皖南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4020426,规格:5 mg) 治疗,口服,每天1次, 每次5 mg, 5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至阴穴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取至阴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医用酒精消毒后,用三棱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1.6 mm*650mm,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70864号)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每次放血2~5滴,每天针刺2次;5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4 评定指标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测评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疗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5],统计指标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对日间功能的影响共6个因子以及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各量表评定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执行,评估者不参加治疗,为单盲法评估。
试验中共有5例患者脱落,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因患者自行要求,而放弃继续治疗;对照组2例因病情变化而改变治疗方案,故最终观察113例患者。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QPSI部分因子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入睡时间、睡眠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变化情况比较
组别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质量总分对照组(n=53)治疗前2.64±0.232.61±0.232.49±0.222.22±0.201.41±0.281.42±0.1612.77±1.96治疗后1.59±0.23#1.47±0.18#2.19±0.171.90±0.16#1.02±0.19#0.51±0.16#6.77±1.36#治疗组(n=57)治疗前2.63±0.212.64±0.262.36±0.272.13±0.211.41±0.271.41±0.1612.69±1.38治疗后1.16±0.13#*1.40±0.15#1.94±0.17#1.73±0.13#1.03±0.18#0.23±0.11#*6.77±1.24#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3%,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3∶1[4]。其病情特征为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且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可合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1]。
偏头痛的发生与颅内血管的异常收缩有关[6],偏头痛发作前颅内血管过度收缩加快血流速度,而发作期的血管扩张则减慢颅内血流速度,在缓解期时颅内血流速度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氟桂利嗪作为一种非选择性钙拮抗剂,能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水平,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阻断偏头痛发作时颅内血管的扩张,起到预防偏头痛发作的作用[7]。此外,氟桂利嗪也被证明能阻断钠通道,降低偏头痛患者的神经元兴奋性,使皮层兴奋性恢复正常[8]。
在临床中,偏头痛患者除头痛反复发作、恶心、呕吐等症状外,重性抑郁的机率出现亦会增加[9],并导致一系列睡眠问题的出现,其中以失眠最为多见[10]。睡眠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而且会加重偏头痛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律失常的程度[11],甚至加重偏头痛患者病情,增加病死率。
头痛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疼痛症状。历代医家多按经络循行将前额头痛归为阳明头痛,巅顶头痛归为厥阴头痛,后头痛归为太阳头痛,侧头痛归为少阳头痛[12],治疗则多选用相应经脉的腧穴为主。而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发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由此可见,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过前额、巅顶、侧头及后头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至阴穴对各部位头痛均有一定效果。且至阴为膀胱经之井穴,《灵枢·经脉》云:“以上下所出为井”,是经气所出的部位,临床多在井穴放血以治疗实证、热证[13],至阴穴针刺后放血可以起到泻本经之实热以缓解头痛的作用。偏头痛的中医病机主要为:一为外邪遏制清阳,“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如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侵袭致清阳被遏;二为内伤,虚实夹杂;三为内外合邪、痰瘀互结[14]。针对以实邪为主引起的偏头痛,本研究中至阴穴针刺放血可起到清泻实热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15],睡眠由心神所主,在脏腑功能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与五脏六腑功能、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肝、脾、肾功能失调都会导致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下降。睡眠障碍属中医学“不寐”范畴,与营卫运行及心神密切相关,神出则寤,入则寐,心血充足,血脉通畅,阴阳平和,则睡眠正常。《灵枢·大惑论》中记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运行的因素,皆可使神不安舍,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外邪侵袭或者内外合邪所致的偏头痛,风、热、寒、湿等病邪以及痰、瘀等病理产物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平衡失调、气滞血瘀,故容易导致偏头痛患者睡眠障碍症状的出现。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5周后,两组PSQI各因子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西药联合针刺至阴穴能有效地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