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日兰,孙永祥,李 然,蒋维翠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吉林132013)
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若患者出血量较大,需要及时清除血肿,才能降低病死率。目前,临床上对于手术临界点(30 mL边缘)的血肿多采用保守治疗法,其原因主要在于术后临界点患者多存在病情不急迫的特点[1]。本研究主要对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100例患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内镜手术治疗进行探讨,旨在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具体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为本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的出血部位均在基底节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0)中有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55~78(平均67.45±5.46)岁;平均出血量为(30.35±3.46)mL;研究组(n=50)中有26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55~78(平均67.46±5.48)岁;平均出血量为(30.38±3.37)mL。2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开展对比实验。
入选标准:(1)有高血压病史;(2)均经CT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均伴有意识障碍;(4)本研究已经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与家属均已签下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无明确的高血压病史;(2)年龄<55岁;(3)伴有严重全身性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患者;(4)拒绝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予以止血、颅内降压、镇静等保守治疗,研究组在以上基础予以内镜手术治疗,具体如下:全麻后,选择德国产的STORZ神经内镜、电视监视系统和相关手术器械开展内镜手术治疗。术前,按照头颅CT资料选取血肿量最大的层面、血肿中心距离颅骨最近的位置作4 cm左右的直切口,铣出一个小骨窗(直径约3㎝),“十”字形切开其硬膜,通过电凝皮层后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利用内镜清除血肿,清除至70%~90%即可,若遇到出血状况,立即进行电凝止血。术后,放置引流管,骨瓣复位,仔细缝合皮肤。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进行评定,I~III级表示预后良好,IV~V表示预后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21.0软件分析,t检验与χ2检验,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48.00%)(P<0.05,表 1)。
表1 ADL评分情况对比 [n=50,n(%)]
处于手术临界点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出血时,其神志都比较清楚,一侧肢体呈不全瘫痪状态,可出现语言功能障碍,伴有恶心、呕吐及其他症状。以往的文献现显示,对等量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手术临界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报道均有[2]。但最新指南中并未对手术临界点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作出详细的解释,故对该疾病患者的处理方式仍然存在争议。
有文献报道,手术清除血肿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降低病死率,其效果显著优于保守治疗。临床经验表示,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只有在神经功能恶化、病情加重、出血量增多时,才会进行手术治疗,实际上早已错过了最佳手术治疗时间,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手术效果。手术清除血肿是近年来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不仅可已有效改善局部缺血情况和血肿占位效应,还会减轻神经阻滞损害[3]。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兴起,内镜下施行手术清除血肿技术已被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中,且优越性日益凸显[4]。在施行手术清除血肿的过程中,可利用内镜获取清晰的视野,彻底清除血肿,有效避免过度牵引情况发生,降低感染率。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予以内镜手术治疗,其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48.00%)(P<0.05)。提示内镜手术治疗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ADL评分良好。以往的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因患者的颅内出血速度过快、出血量过大、空间有限、存在视野死角增大了止血难度,导致中转开颅手术的几率变大,从而增大了手术风险。而内镜手术治疗不仅可以减少管鞘移动次数,还可以观察到视野死角的情况,降低新损伤发生率,彻底清除血肿,具有操作简便、动作轻巧、效果良好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微创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对手术临界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施行内镜手术治疗,其疗效比保守治疗更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