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谢攀,王森岗,徐 彬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新疆巴州841000)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危重急症,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有相关研究中表明,在脑动脉瘤患者中有70%会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引发死亡[1];因而给予有效的手术治疗对于预防脑动脉的再次破裂出血,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对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展开更进一步的探讨。
1.1 一般资料 选择新疆巴州人民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患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伴有激动、咳嗽等发病诱因,并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式急性发病;伴有冷汗、呕吐及头痛等症状,甚至部分患者出现视力受损、情绪焦躁及意识障碍情况,严重者有昏迷症状,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后确诊,经影像学检查显示皆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9~62(平均45.5±16.5)岁;Hunt-Hess分级,I级 4例、II级 7例、III级10例、IV级8例、V级1例;行早期介入治疗。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 28~62(平均 45.0±17.0)岁;Hunt-Hess分级,I级 3例、II级 7例、III级11例、IV级7例、V级2例;行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所有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出血后72 h内进行治疗;对照组行早期介入治疗,协助患者呈仰卧位状,并行气管插管全麻,以股动脉为穿刺点,使其充分暴露并行穿刺,然后置入6F动脉鞘,应用DSA造影确认动脉瘤部位、大小;然后替换导丝,并拔出造影管,插入引导管;再经引导管与动脉瘤1/3部位穿入塑性微导管,在透视下在动脉腔内塞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观察组患者行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以患者患侧翼点为手术入路点,使瘤颈与瘤体充分暴露,并应用手术显微镜仔细分离患侧裂蛛网膜与血管,打开患者脑底脑池,使大脑动脉环显露,将其动脉瘤瘤颈分离,然后行瘤颈夹闭术。术中在手术显微镜下依次将颈动脉池、终池与视交叉池解剖开始[2],以方便脑脊液释放与回流,让瘤颈与瘤体显现;然后用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同时要确保瘤体动脉被完全夹闭,且载瘤动脉流通性无障碍;对手术视野内的血块进行清除,并放置引流管,将创口缝合;术后均行脑血管造影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恢复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方式,以1~5分为准,1分为死亡,2~3分表示恢复效果较差,4~5分表示恢复效果良好。
1.4 统计学处理 组间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两组观察数据分析,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率为76.7%,观察组为93.3%,对照组恢复效果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n=30,n(%)]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作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当患者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会导致其颅内压升高,进而使其在临床中出现体温升高、大汗或是颈强直等症状,且随着病情的快速发展,还会致使患者出现昏迷或意识障碍;若不能及时给予对症治疗或干预,则会对患者的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有研究报道中表明,当患者在首次出血后2周内发生再出血的几率在25%左右,而一旦患者出现再出血,其死亡率则会提高到40%[3];因而在针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手术时机、方式或其它因素都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直接影响;做好对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排除对促进患者术后尽早恢复尤为关键。早期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势,且能够一次处理多个动脉瘤,但在术后一年再出血风险高,且术中存在动脉瘤破裂风险,容易导致临床致残率与致死率的增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用显微镜在临床中的应用使得显微外科手术被广泛普及,该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短时间控制病变部位,减少并发症的优势。而早期展开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则能有效缓解患者脑组织损伤,并提高手术安全性;它通过对破裂血管的动脉瘤进行夹闭,以避免其再次破裂出血,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在术中还能将其蛛网膜下腔的血块清除,使血液分泌物减少,有效预防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这对于降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有着重要作用。在本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患者展开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后,其术后恢复良好率达93.3%,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因此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发病早期展开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其尽早恢复健康有着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理想,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