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3-03 11:10包伟哲
报刊荟萃(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大学生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社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压力也随之加大,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如情绪抑郁、否定自我、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生活迷茫和不知所措,严重者出现轻生、自杀的现象,更有甚者有杀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现象。事实表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本文列举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新世纪是即重视精神文明又重视物质文明的时代,人们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意识等,均会有大幅度提升。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培养人才需要全方位,由体、美、心理、德育等方面开展,让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并有着完善的人格。所以加大认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大学阶段,学生是特殊群体,他们这时的心理基础接近成熟,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理进一步完善,预防心理疾病以及避免形成障碍,这就要求他们保持和了解心理健康。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不仅对大学生作为个体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处在青春发育的最后阶段,心理、生理均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多少有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出现。有时自信的要命,有时有自卑的要死,易冲动发,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心理承受力不足,应对挫折能力也比较差。甚至有的学生会蓦然的感觉到焦虑、不安,无法在挫败中正视自己的不足,没有抗压能力。而有的大学生则是冲动型,遇到事情后过于冲动,不能冷静应付,常常处在失控的状态下,特别情绪化,自我意识仍在发展中,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消极事件时更是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反应过大。而有的学生则是悲观主义者,无法释放自己的消极情况,在面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或是竞争激烈时,会产生极大的悲观情绪,甚至没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严重的就容易走上自杀的道路。

可见,大学生不稳定的情绪、不良的习惯等,均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发人的积极心态,培养大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心理品质,让他们的情感可以正常发展,并且养成良好的心态以及坚毅的品质,而这些均有利于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由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用积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此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有助于引领社会成员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

处在社会转型期下的中国,仍有很多社会上的问题,社会成员有着很多压力,如住房、工作、教育等等,因此容易焦虑,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悲观的、消极的、无谓的等等,甚至还会出现报复社会、自杀、破坏他人幸福等极端案例,无法处客观看待当前的社会现象、问题。所以整个社会都极需要正面的能力,来引导人们可以发现自身的问题并解决。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是接受高等教育,不管是专业或是个人思想的素质,均可影响社会其他成员的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大学生是时代发展的后继力量,其能力不容我们忽视,所以通过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确保他们的良好状态,从心底叫醒他们产的正能量,可以形成广泛的带头作用,为社会形成和平、良好的积极心理提供极为有力的引导。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滞后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注重对心理问题的矫治,而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只是帮助矫治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功能的忽视,未能重视其心理健康及开发心理潜能作用。原因如下:

第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不先进。目前,高校的心理教育仍是落后式的传统教育,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在于减少自杀,让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可成为救火的工具。并且认为大学的健康教育只是对个别问题即可,只有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或是学生自己去寻求帮助时,心理健康教育和能被学校以及学生重视;

第二,传统社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教育,未能关心自己的心里状态。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往往把心理问题看成带有神秘色彩,以至于人们不好意思去谈及,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健全的人,误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类疾病。高校里,多数大学生都会受到这一观念影响,思想观仍比较传统,不愿意认为自己的心理有问题存在,未能科学及时解决;或者碍于面子难以启齿,或者担心去心理咨询时候被同学看见或相遇,怕同学用有色眼光认为自己是不正常、有心理障碍的特殊人群,所以他们会找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帮助,而不去学校或医师咨询有关心理专家,这让心理问题或是焦虑得到解决,不愿意去看病,造成严重的疾病,甚至还会造成危害自己或社会的行为。

(二)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教学人才观的制约,出现了以学习成绩高低为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方式。正是这样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的环境,让家长、孩子只去追求高分,未能重视心理的成长,根据很多事例就可以发现,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时常会出现不懂得怎样与人交流,性格较为内向,不喜欢与同学分享,看待事情容易极端。如果还一味追求成绩高低,最后学生只会沦为应试教育的“棋子”,给社会造就的是一群高分数而有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全的人才。受到传统教育观影响,高校根据学生分数高、低去评价学生未来发展和评价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能足够重视,在课程设计、教育手段方面,过到流程化。虽然国家、社会都要我们去重视大学生心理的问题,但有的教育仍只是以专业课程来安排教育,未能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其结果就是学生只接受了一些枯燥的心理学名词和理论,并没有深入其中的理解理論和深刻体会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也没有真正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endprint

(三)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匮乏

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远远低于社会对于大学生心理的需求,教育效果欠佳,没有达到积极预防的作用,最大的原因在于高校没有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这让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口头方式存在,结果造成课程内容被困定在书本中,教学方式也是过于单一,未能联系学生具体的心理实际,并且未具有专业素养知识培训、心理问题,学生多数存在消极心理,情绪无法有效解决。对于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一些学校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更有学校聘用学校的校医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就很难从专业角度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采用积极的言语和行为等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疏导。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好,也就不会全神贯注的关心老师在课堂上所涉及到的一些积极方法的讲解,平时也不愿意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这也就导致了老师关注他们的机会变少,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及时解决。根据问卷“您认为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何?”根据调查,学生选择“只是形式化教育”没有深入其中,只有简单的谈话,对自己帮助极少,占到了47%;学生选择“只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认为教师专业化不足,占41%;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占5%、与实际生活贴近则占到了7%。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组建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二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通过提高老师的心理素养和专业水平,让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存在于表面的呼吁号召上,而是力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教师所能体现的专业性一致。由于兼有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教师太少,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导致对教育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不能做到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只做到了出现问题,才采取措施,或排列心理疾病的案例,一一对照,不能及时做到积极预防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积极人格。大学生不能够积极的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稳定自己的情绪。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路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不单是学校内设备的建设,还需要融入校园文化、学科建设等软件建设,全校的员工、学生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规章制度,共同建立一个尊重、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构建起平等、相互平等尊重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加大人际环境构建,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并且还要充分发挥出学校重视职业技能的办学特色,通过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时可以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全校学生,而不单单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或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对于大一新生,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学校概况、专业设置及相关规章制度,帮助他们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大二学生应该帮助他们加强专业素质培养;针对大三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缓解就业压力。

(二)合理进行心理疏导

第一,合理的“发泄”。简单来说就是做好简单的精神压力释放。一是可找朋友来说一说,将压抑的情绪发泄,通过压力的释放,让自己能更加理智、平静。二是替代的发泄,用自己的习惯方式来理解发泄,例如,找某地哭一下,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合理的发泄方法,也可以用运动解压法,如跑步、游泳等等。

第二,自我鼓励法。一是通过自信心训练,将不良情绪发泄。首先,构建自信心的基础在于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以及长处。在面对暂时挫折时,不能逃避,也不能后退,要想办法去战胜困难,几次的成功经验后,就会让你增加自信心,并且摆脱因为没有自信而带来的问题。之后可以学习自我暗示,例如在有烦恼时,可以不断的暗示自己,要面对现实,不能逃避,遇事解决事。最后要加大个人的修养,要学会冷静处理任务事。

第三,升华。将消极的情绪变成积极的行为,让挫折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三)加强生活技能教育

生活技能简单来说,指的是个体采取合适的、积极的行为,有效处理日常中的各种需求以及挑战力,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能力、有效的交流能力、处理情绪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等。生活技能教育,在发达国家青少年教育中非常广泛,尝试着通过青少年心理社会能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生活技能教育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减少抑郁、焦虑、调整的情绪,预防自杀的行为。

当代的大学生,都是从小在家庭的呵护下成长的,基本来说比较缺乏生活技能锻炼,因此心理社会能力比较差,无法客观去认知自己,心理情况不好,人际交往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学校可开展多种方式的活动,如合作、辩论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找寻自我,提升自信,提升心理的承受力。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 版),2003(2).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3]任俊.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3).

[4]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5]刘翔平.给心理健康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

[6]宋玉冰,张海燕.论积极心理学趋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60).

[7]汪满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12).

[8]高永新.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9]王永希.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10]曾秀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J].教育导刊,2008(1).

作者简介:包伟哲(1994—),女,蒙古族,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大学生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