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平 李晨赵 吴钦
[提要] 在精准扶贫战略下,电商扶贫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四川省商贸学校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依托人才与技术优势实践一种“电商+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帮扶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分析电商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识别精准度、物流现状、扶贫可持续等问题,对当前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四川省商贸学校;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1月11日
一、引言
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将“电商扶贫工程”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与传统的扶贫方式不同,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在带给我们新鲜的购物方式与购物体验的同时,也为精准扶贫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对电子商务平台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农村电商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实现减贫目标,对农村产业发展与市场格局的变化带来了深刻影响。
电商扶贫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直接到户,即通过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形式,帮助贫困户直接以电子商务交易实现增收,达到减贫脱贫效果。其中,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帮助贫困户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开办网店,让他们直接变身为网商;二是参与产业链,即通过当地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龙头企业、网商经纪人、能人、大户、专业协会与地方电商交易平台等,构建起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帮助和吸引贫困户参与进来,实现完全或不完全就业,从而达到减贫脱贫目标;三是分享溢出效应,即电商规模化发展,在一定地域内形成良性的市场生态,当地原有的贫困户即便没有直接或间接参与电商产业链,也可以从中分享发展成果。
根据当地组织部门的安排,四川省商贸学校对口帮扶一个贫困村(以下简称为该村)。学校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智力、人才、技术优势,组织师生以电子商务孵化为连接口,将“精准扶贫”衍生为“金尊扶贫”。在帮扶过程中,由于帮扶地区贫困户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等问题,导致“直接到户”的电商帮扶形式无法实现,难以将贫困户直接转化成“网商”。除此之外,在帮助贫困户建立电商平台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诸如贫困户电商平台的沟通与可供包装的农产品问题。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帮助当地一家养鸡专业合作社开展电商运营,再由该专业合作社扶持当地贫困户,从而探索了一种“电商+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电商+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模式探索
四川省商贸学校长期从事电商培训工作。通过多次对涉农企业的电商培训,发现多数涉农企业渴望踏入电商新领域,但苦于技术、人才、资金等限制条件难以开展。学校组织本校电商专业人才对有发展电商意愿的企业给予技术支持,提供运营方案,并在各种电商平台搭建网店,网络销售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网店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订单延误等情况时有发生,为解决上述问题,学校随即组织师生开展网店托管的服務。在业务量增加后,学校本着孵化人才和孵化产品的双重目标,搭建了一个政校企合作的农产品孵化园,并提出了“给我一个产品,还你一个市场”的口号。同时,学校与德阳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德阳市金穗农业合作社联合开发了一个区域电商平台——德阳金穗网,给大量的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了一个最快速、最节约接触电子商务和了解电子商务的渠道。
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人口50人,45岁以上人口占比100%,60岁以上25人,占比50%,70岁以上14人,占比28%,文化程度最高仅为小学毕业。学校最初的帮扶方案是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并帮助贫困户搭建网络平台、提供技术帮助,让贫困户直接成为“网商”。学校组织师生为该村所有贫困户在淘宝和区域电商平台德阳金穗网上建设网店,并将贫困户家中所有有可能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由于贫困户家中的农产品既没有特色更没有销售规模,贫困户与学校师生也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这种方案宣告失败。
经与乡党委政府磋商,为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带头和引领作用,与该村养鸡专业合作社合作,由学校组织师生协助该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电商,合作社再帮扶贫困户,探索出一种“电商+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模式:学校组织师生在德阳金穗网电商平台、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上销售该养鸡专业合作社的土鸡和鸡蛋,并利用师生微信朋友圈、学校微信公众号、网络新媒体进行线上推广,同时动员学校及相关扶贫单位的党员干部带头购买,由于土鸡和鸡蛋相对质优价廉,党员干部也积极参与“消费扶贫”,网销效果良好,三个月就将合作社出栏的400多只土鸡和鸡蛋销售一空,创收4万多元。而顾客们在有了网购生鲜农产品的经历后,逐渐对网购有了了解、熟悉甚至依赖,该村养鸡专业合作社也成为大家网购土鸡的首选,线上销售也逐渐从合作社销售补充渠道变为主要营销手段,降低了销售成本,增强了销售能力,合作社开始扩大养殖规模,将原来年养殖500只调整为800只。与此同时,合作社以送鸡苗、提供养殖技术、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引导贫困户发展养鸡等家庭产业,帮助其实现增收的目标。
三、电商精准扶贫思考
(一)电商扶贫精准度问题。我国开展许多电商扶贫项目,但有没有切实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商扶贫是参与式扶贫,由于贫困人口一般都文化程度低,对电商很难有最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自上而下、单向的政府行为,不能有效发挥他们的主观性,不能真正把项目所得收入公平合理地分配到每一个贫困户,表面繁荣实则不能精准惠及贫困人口。学校在帮扶该村时只与专业合作社联系,而专业合作社怎么帮扶建档立卡户学校无法干预。endprint
(二)农村电商的物流问题。电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良好的物流体系作为支撑,贫困地区一般为山区或丘陵,地域广阔,很多农村地区没有或很少有物流网点,快递公司仅覆盖县,极大地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虽然县以下乡镇开始逐渐出现快递物流,但速度慢、价格高,顾客体验差。邮政系统的物流体系派送范围广,可以到绝大部分乡镇,但费用高、速度慢。而对农产品电商特别是生鲜电商还需要冷链物流支撑,这更是贫困地区所欠缺的。
该村没有任何物流公司的派送点,只有在距离5公里远的乡上有邮政快递。学校设计了两种方案:活鸡只面向当地市区内销售,凑齐10只以上由专业合作社专车配送,对客户承诺7天之内送达,每只鸡的配送成本约为10元;宰杀后的鲜鸡速冻后加冰袋由邮政快递送达,每只包装和物流成本为20元,在稍远一点的区域内可次日送达。尴尬的物流方式极大地限制了电商扶贫的效果。
(三)电商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电商+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虽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产品摄影、美工、网店建设、软文撰写、网店运营推广到客服都是由学校师生义务进行,专业合作社只负责根据销售清单发货。整个村在家的只有一个青年具有中专学历,学校原计划网销体系基本建立后就逐渐将网店的日常维护、运营推广以及客服等工作交给专业合作社负责,但一直没能培养出合适的人选,更谈不上有称职的团队,也没能进一步开发其他农畜产品的网络销售。
电商的落地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数量有一定知识的农村青年参与,但该村是比较典型的“空心村”,稍有文化的青年都外出打工,怎么让电商扶贫脱贫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电商精准扶贫建议
(一)电商精准扶贫的落地。建档立卡户家庭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也不太可能发展一定规模的家庭产业,所以通过培训、扶持等手段让贫困户独立以电子商务交易实现增收,直接成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达到减贫脱贫效果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就短期而言,在农村电商发展不是特别突出的地区,电商精准扶贫的渠道只能是扶持当地龙头企业、经纪人、大户、专业合作社与地方区域电商平台等,构建起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链,通过市场和行政的双重手段帮助和吸引贫困户参与进来,承担产业链的部分任务,从而达到减贫脱贫效果。
(二)完善乡村物流体系。有些地区的农村物流体系还不足以支撑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更是短板中的短板,村镇快递布点成本过高,出于利润考虑大部分物流和快递公司都不愿意涉足村镇快递网点建设;而另一方面,一些季节性较强的生鲜产品又往往对物流配送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如冷链、快速等。建议政府支持公共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特别是县级政府要牵头构建县域农产品电商物流体系,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电商物流与传统物流的融合,进而实现物流资源整合与共享,有效降低农产品电商物流成本,对农产品电商物流进行补贴,通过市场有效配置推动农产品电商健康发展。
(三)构建农产品网销体系,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电商精准扶贫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现阶段农产品电商因为农产品标准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物流问题、消费习惯问题等原因发展不尽如人意,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农产品标准化、区域农产品品牌化、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等工作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特色效应的农产品电商示范企业,引领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孫昕,起建凌.电子商务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
[2]卢迎春,任培生.电子商务扶贫的障碍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
[3]陈世平,李斌,李晨赵.泸县农村电商模式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