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新闻来势汹汹,我怎么看?

2018-03-03 21:24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舆情负面

@王攀(北京教育新闻中心主任):

一段時间以来,有关教育的“负面”“敏感”“突发”舆情似乎如滔滔江水、汹涌澎湃、绵绵不绝。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利益冲突和问题矛盾叠加涌现;另一方面,首都工作无小事,教育工作无小事,首都教育工作者已不可抗拒地工作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同时,不断推陈出新的媒介平台、快速涌现的富媒体时代,社会舆论形成机制更加复杂,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影响范围更加宽广,“万物皆媒”的“众媒时代”来临,互联网必然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如何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是对加强教育新闻舆论工作乃至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考验。需要我们正确面对,以教育新闻舆论精准服务与供给为路径,最大程度赢得信任和支持,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在多样中谋求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方向。

@ 蒋朗朗(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近10亿网民,23,000万公众号,每天上演着中国全媒体时代的惊涛骇浪。如何面对全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局部的“放大”、情绪的“大卖”以及思想的“集散”,媒体从业者在焦虑,普通的人和团体被裹挟,高校概莫能外地成为社会关注的场域。当与负面舆论不期而遇时,既往“你说你的,我概不理睬”的后果,只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江河日下、绵绵不息。面对是首要的态度,要反应迅速、审度及时、措施到位,并且后续跟进,才能化负面为契机;其次,要有健全的应对,处置有领导,在黄金时间有方案和口径,回应不仅要及时更要严谨,要给出事实、给出态度、体现温度、给出举措,而且发布契合舆情来源;最后,要重视后续的形象恢复和重建。毋庸讳言,负面舆论出现所彰显的弱点和不足,这是青萍之末。要想负面舆情少,事情一定要做好。本与末的认识一定要到位,自身的建设是关键,有了如此积极,负面舆情何惧之!

@ 李未柠(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议题具有覆盖面大、涉及人群广、讨论门槛低等特性,长期以来具有强大的舆情“吸附力”。一是应适应网上舆论传播主平台、主渠道发生的变化。移动直播、网络电台、知识社区等新平台在公共舆论话题中的源头性作用、观点引领作用逐渐增强。受认识、技术等要素局限,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传统平台”仍是当前运营的主要对象,新型平台所承载的信息功能、舆论导向作用等亟待挖掘和评估。二是要提升主动出击意识和预判能力建设,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应摒弃“被动适应”“事后管理”模式,以更前瞻的眼光强化风险预判等环节工作,利用传播规律,提前筹划部署,实现“带节奏”式引导。

@铁铮(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涉事主体对于负面新闻应该有平常心。但平常心并不等于可以掉以轻心。既然是负面的,传播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包括高校在内的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应该想方设法尽量减少负面新闻的产生。一是苍蝇不叮无缝蛋,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是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是减少负面新闻的根本;二是要有切实可行的预案和响应机制,负面新闻一旦出现,尽早发现、尽早处置,尽量使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三是负面新闻偃旗息鼓之后不能掉以轻心,而要认真总结教训,全面改进工作;四是重视建立良好的媒介关系,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以抵消和对冲负面新闻带来的影响。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在互联无界限,一切皆媒体的新时代,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海量多发的舆论传播已成为新常态,我们必须对此有深刻认识,做好成就宣传和舆情应对两手文章。看到机制建设的关键性,主动完善。完善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健全科学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党政统一领导、实际工作部门分工负责、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推动涉事单位主动担起信息发布、舆论引导的主体责任,网上网下贯通,提升干部媒体素养以及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组织新闻危机事件处置调研培训和评估分析,完善师生网评员队伍激励机制,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多管齐下提升高校整体舆情应对处置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舆情负面
“负面新闻”导写及例文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网络负面新闻及其传播特点分析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消费舆情
网络环境下高校负面新闻的危机公关应对策略探析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