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思考

2018-03-03 19:24刘蕾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防范措施

刘蕾

[提要] 本文依据众多学者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给出自己的总结和见解,并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机制给出具体细致的描述,这就为后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奠定了基础。本文分析我国目前可能面对的四大潜在金融风险点,并对每个金融点提出防范控制机制。虽然本文认为中国目前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本着未雨绸缪的思想,需要对潜在的金融风险点进行分析,同时进行预警机制的建立,以绝后患。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机制;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2月14日

一、有关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及其产生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般定义为:由于金融體系普遍遭受了大规模冲击而无法持续有效运转,这种冲击在实际市场中体现为相当数量金融机构的倒闭和支付困难、金融市场和价格信号的失灵,以及货币的贬值和资本的外逃等现象。冲击的具体来源,可以是任何一个源自金融体系内部或者外部的随机事件,但是这种冲击能够得以实现的基础是:长期在金融体系中滞留和酝酿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

通过总结各位学者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些许共性:一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巨大,一旦发生,不仅是对于单个金融机构,而且会波及到金融体系的整体或者部分机构,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二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破坏力是强大的,造成的损失需要由所有的参与者共同负担;三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于实体经济的打击往往是巨大且深远的。从多方面角度观察可以得到,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传播面广和破坏性强这两个显著特点。

二、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去深究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这一关键问题,也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治理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到显现有这样三个关键阶段:累积——爆发——蔓延。

(一)累积。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不是在一开始产生就会对金融体系造成显著的影响,而是通过一个漫长的“潜伏期”之后开始爆发。在这一阶段,市场通常会受到一个正向冲击,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在螺旋式攀升中积聚。其中的正向冲击可能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也可能是对资产的需要增加亦或是技术创新等诸如此类的正向事件。

(二)爆发。待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不断累积的过程中达到临界值时,这时候就会突然爆发某些突发事件,即一个负向的冲击事件,例如:突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紧缩、某家金融机构的倒闭等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导火索,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蔓延。蔓延这一阶段很好解释了系统性金融危机从“小冲击”发展到“大危机”的关键所在。蔓延的方式有三种:(1)资产负债表效应: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使得金融机构的资产大幅度缩水,继而侵蚀到利润和资本,最终加剧资产甩卖和价格的下跌。而负债的一方,其正常的融资渠道被切断,导致大批金融机构的资金在短时间集中流出而陷入了流动性危机和资不抵债的境况;(2)盯市计价的交易计价规则:当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时,虽然此时资产的市场价格已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实际价值,但是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仍然根据这种严重低估市价的方式进行估值,这就形成了价格下跌→市值缩水→抛售→价格再跌→……的恶性循环;(3)心理的恐慌和信心的崩溃: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投资者和消费者在金融市场上和金融机构中的信心会一落千丈,这就加剧了金融市场上的抛售行为和流动性兑付压力。心理的恐慌和信心的崩溃传播迅速,致使多个大市场感染。

三、我国目前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点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首先我们了解到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收入,由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造成土地交易价格下降,从而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的偿还能力下降。此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加的原因有:(1)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随着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各地方政府就必须要通过加大财政支出以响应国家政策来稳定经济形式;(2)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时期,对于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以及人员工资支出等这样的具有刚性特征的财政支出,地方政府都是顺应发展时期来增加财政支出的;(3)政府为了给企业减负实施了“降成本”的行动,这就减免了相当规模企业的税收,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的税收总量减少。我们可以发现地方政府面对的是高额的地方债务和不断减少的财政收入,收支不平衡给各地方政府造成了极大压力。

(二)由于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引起的资产泡沫破裂风险。由于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催生出的资产泡沫破裂风险,自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就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企业盈利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渠道较难,融资成本较高,市场需求量有所下降。我国经济正在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市场需求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先前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而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这期间需要企业在技术上、组织上以及心理上为此做好准备,不能再沿用传统的盈利模式,应尽力去迎合现在市场的需求。近年来可以发现部分企业在经济转型期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是就会发生企业把资金转移到更容易赚钱的虚拟经济部门,同时大量居民也开始把资金投入到了股市和楼市,使得虚拟经济内部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在虚拟经济内部空转,资产价格泡沫开始越吹越大。我国最值得关注的资产泡沫风险是房地产价格的频繁波动。

(三)对于融资结构失衡引起的银行部门风险。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占主体地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衡,其中间接融资比例过大,股市和债券市场规模偏小。这种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的情形,导致了融资成本偏高以及金融风险易聚集到银行部门。原因有三点:一是为了在间接融资为主的背景下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的信贷规模逐年递增,为了满足监管部门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这一条件,银行不得不发行金融债券以补充资本金,因而银行的杠杆率会不断攀升;二是因为实体经济部门的盈利能力下降,于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加重;三是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严重,这就使得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上升。期限错配的问题引发了“影子银行”以及网络贷款的问题。endprint

(四)币值变动带来的汇率风险。依据国际经验表明:新兴市场的国内金融风险通常是由于本币的大幅贬值开始,然后由国际金融大鳄做空市场,继而发起对本币的投机攻击,于是就消耗了被攻击国的外汇储备,严重威胁到国家的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我国人民币是没有长期贬值基础的,但会受到美国加息预期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就必然加大我国的资本外流,资本外流又继而影响汇率的变动,最终形成人民币贬值的恶行循环。

我国目前潜在的这四个金融風险点,还没有达到累积爆发的阶段,因此现阶段是不会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规模破坏。同时,本文认为我国金融风险是不会达到蔓延阶段的,但是各方面的小问题很多,仍需要健全预警机制和监管机制。

四、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策略

(一)适当建立政府应对债务机制。针对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加大,首先应当把重点放在偿债资金的来源。地方政府应当主动增加融资来源的渠道,不断增加财政收入,确保偿债资金有稳定的财力保障。除此以外,类似国地税这种收入困难的部门地方政府,要主动去协调解决,加强其收入管理。在财政投入方面,政府应大力推广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同时需要对有一定经营收益的存量项目进行改造,多管齐下减轻财政投资的压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其次,地方政府需要有选择地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新增项目预算,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的规模。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预算,从严控制公务运行等一般性支出。地方政府要做到的就是新增财力优先保障清偿到期债务,减少新增债务融资规模,逐步消化存量债务。

(二)建立资产泡沫的政策应对机制。对此需要建立适当的限制资产泡沫,尤其是其中的放大机制,具体做法是:一是控制总杠杆比率,尤其是那些需要严格管理保证金制度的;二是确保投资者具有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要防止资质差的投资者卷入高风险的资产市场,充分地发挥中小投资者保护机构的作用;三是市场透明度的提高,保证投资产品的可理解性。放大机制只是作为一个工具,其影响取决于由谁如何使用。另外,要注重减少不必要的政府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具体方法由三点:一是政府对经济的增长需合理预期,避免制定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二是建立稳定的社会机制,避免“太大不能倒”;三是货币政策需要适当的关注资产市场。整个经济时期,需不断分析资产的市场状况,按照需求扩张的性质,采取相应合适的货币政策。这之中的所有过程,都需要借助市场的压力进行制度以及市场体系层面的建设性应对,将市场的力量引向正确的方向。

(三)建立在银行金融机构集中度风险的监控上。具体措施包括:(1)对于市场上的每一类金融资产、每一只金融产品都要做好各种模拟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尤其对于一些发展过快的业务和产品应给予重点关注,持续对其进行风险量化分析和压力测试;(2)对于那些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银行金融机构集中度风险做好风险监测、预警提示、监管约束;(3)银行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监管集中度风险的防控措施,例如像“影子银行”这类的问题,就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连续不间断地防控信贷风险,并且全力推动不良资产的处置;(4)注意分析并且识别市场上是否存在某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潜在诱因或者隐患,以及是否不断在积聚增大等,监管部门需要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且提示银行金融机构要重视自身的资产分布结构,减持高风险的资产,快速地化解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集中度风险等。

(四)建议进行人民币的新型国际化。人民币的新型国际化,要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不能效仿主权货币的传统国际化模式,即以成为国际储备为国际化目标。因此,具体的解决途径为:将所有国际化主权货币的国际储备货币职能移交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即所谓的国际化主权货币的国际储备货币职能“再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不是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而是要使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中成为主要的计价货币和支付货币,从而我国央行不承担提供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人民币责任。稳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扩大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使用范围,通过国际合作,推动人民币在新兴市场国家的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心灵,韩保江.论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逻辑[J].上海经济研究,2017.5.

[2]张茜.浅析经济转型中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经济,2015.24.

[3]方兴起.防范系统性风险必须将金融关进监管笼子[J].学术研究,2016.6.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范措施
电梯常见事故分析及其防范措施
10kV配电变压器烧毁原因及防范措施
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PPP项目中的常见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基于采集系统的反窃电技术分析及防范措施
略论股权众筹的风险和防范措施
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开关量输出误动防范措施探讨
铁路10KV架空线路常见故障及防范措施
煤矿井下测量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