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中心校 吴 衡 吴富黎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经过千百年来发展与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侗族文化的体现与象征,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我国黔、桂、湘交界的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此项,由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被列入200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此,作为侗族大歌传承基地的学校,如何提出有效的对策来解决问题,以便好地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下面将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叙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然而,侗族大歌存在着申报非遗成功后,保护力度不够,出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其投入精力和资金不足等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样如此。目前,我校对于侗族大歌传承的资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政府投入资金力度不够,时有时无,二是学校计划投入资金少。作为传统的民间音乐则无法带动经济增长,需要靠政府投入资金来维持运营,这就导致了资金的不足,使得较为弱势的侗族大歌,面临流产。
任何一个行业所不可缺少的便是人才,而目前我校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教师水平还参差不齐,亟待提高。此项工作,学校基本是依托没有编
制的侗族大歌传承人去推动,传承人的学历与教学经验都还存在着欠缺,这都给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阻碍。因此,解决侗族大歌传承的人才紧缺问题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重视。
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都离不开宣传,只有通过宣传,才能使更多的人知道这一文化遗产,进而了解它,传承它,发展它。目前侗族大歌宣传工作,可以说还很不成熟,对于新型手段的利用还很不到位,侗族大歌并没有建设相关网站,得不到太多有用的消息与资讯。
在对侗族大歌传承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向政府管理部门报告完善。比如侗族大歌的传承人认定及退出的问题,传承人的考核与监督的问题,资金吸纳与管理问题,这些问题都给侗族大歌传承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侗族大歌传承的管理机制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确保传承人有能力将其传承发展下去;同时还应设立相应的考核与监督部门,不可使得侗族大歌文化遗产被随意篡改扭曲;侗族大歌传承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及对侗族大歌传承的金钱投入等都是文化遗产敏感的问题,只有将这一系列机制发展完善,才能使侗族大歌文化遗产取得新的发展。
要构建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需要得到政府和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要多多开源,开发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地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多源的资金机制。政府的支持需要侗族大歌传承基地的管理者做出详细的规划与分析,向政府说明侗族大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发展侗族大歌文化遗产所能够带来的好处,促使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另外,侗族大歌的传承可以选择与民间团体或是企业合作,给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吸收来自民间的资金,不仅得到了资金投入,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热度与知名度。
由于侗族大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因此,为了侗族大歌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必须组建一支熟习侗族文化的音乐教师队伍。招聘教师时需要选择具有音乐专业知识背景并且热爱中国民族文化的人,侗族大歌传承人组织定期的培训,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才招聘与培训机制,为侗族大歌文化遗产的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逐步将侗族大歌人才往专业化、职业化上发展,有针对性地传承、发展、利用。
在侗族大歌文化遗产的利用过程中,容易为了追求一时利益而出现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侗族大歌应该完全与企业和民间团体隔绝开来,适当地与其合作,适当的商业化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策略。比如利用侗族大歌宣传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不仅提升了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取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经济收益,而且也容易激发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侗族大歌文化遗产的兴趣,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也做出了贡献,因此引导对侗族大歌的适当商业化及利用能够有效促进多方发展,是发展侗族大歌的重要方法之一。
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要想引起人们对侗族大歌的关注并进一步了解,就必须借助网络的工具进行宣传,例如通过网络等平台,为侗族大歌文化遗产建立网站,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直接向广大的人民群众传递信息与资讯,及时更新侗族大歌的最新动态与发展,重视并加强对侗族大歌的宣传保护力度,获得更多的关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迎来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