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县岱南小学 黄清忠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每个人的思维空间是有限的,只有在相互交流、启发中,学生们的思维才能互相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同时又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由于它有种种的好处,故而被广泛地采用,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执教者都有意识地采用这一环节,但由于课堂容量、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师的应变机智等因素,大多流于形式。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应努力做到:
许多采用讨论的课堂,时间是事先规定好的,学生讨论多长,由执教者操纵。只要时间一到,不管学生论兴多浓,都得到此为止。其实,由于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只有时间充裕,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能抓住要领,才能从容地去组织语言,去选择表达方式。因此,即使是讨论也应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时空,潜心读书,静静思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组内交流想法,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归纳本组观点,并准备在全班发言。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过程,才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真正给了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课堂讨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讨论时,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如分组时,让每个小组都留有一个空位,这是教师的座位。学生开始讨论了,教师可随意地坐下,用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冰释学生心中对老师筑起的堤防,让他们觉得教师离自己很近,仿佛是一位大朋友,这样讨论起来就能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了。在学生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人的发言,适时把握学生间互相传递的信息,因势利导,调控整个教学过程。同时,教师要大力倡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在讨论中,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要给予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当同学发表看法时,同组其他学生都要认真听取,中肯地帮助校正或提出建议,形成小组意见。讨论后集体交流是老师请上来汇报的第几个小组,而不是个体,学生的汇报是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老师吧表扬与批评也是以小组整体水平的进步与否为标准,而不以个体去衡量。只有这样,每一位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讨论之中。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当教师让学生讨论时,班级里气氛沉闷,学生兴味索然,完全没有该年龄段儿童所特有的好动、好胜、敢说、敢做的行为特征。这很大一部分原因该归咎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如:有一次听《鸟的天堂》一课,当分析到本文难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时,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什么?学生翻来覆去,得出的无外乎“榕树的生命力很旺盛”、“榕树的叶子非常绿”这样的结论。这个句子所描绘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要突破它应引导学生进入形象的情境中去揣摩。在学生初读感到困难时,可利用录像或电脑课件将充满无限生机榕树、绿叶展现在学生眼前,再辅以朗读品味,句中所蕴含的美让学生不都了然于心了吗?而教师牵强设计的这一问,脱离了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努力的“跳一跳”,也是摘不到“果子”的,自然就兴致恹恹了,这样的问题又有什么价值呢?还有一些公开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太浅了”,学生只要看书,便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又何须再展开讨论呢?因此,设计出有思考价值、难易适度的问题,是提高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结合部分教材,谈谈一些讨论问题的设置。
教材的疑难点,可以说也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疑难点。教师就可针对这些疑难点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使自己的认知更趋完善,教材中的疑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有些课文会在精彩处戛然而止,设下悬念,给人留下无穷回味,这也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时机。每个同学想象的内容不尽相同。小组讨论,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自由想象的天地里纵横驰骋。如《狼和小羊》这一课的最后一句是:“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的命运到底怎样呢?学生们都会为善良的小羊捏一把汗,在小组讨论中,更会为小羊安排一个个很好的结局。
教材中有些句子从文字上看似乎很简单,仔细深究之下往往会有较深的内涵,学生认知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这时教师的巧妙点拨,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功效。如课文《王二小》中的一句“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教师即可随之设疑:王二小为什么要装着顺从的样子?有些学生马上回答:因为如果王二小不装着顺从的样子,敌人会杀害他。“难道王二小是害怕敌人杀害他才这么做的吗?”学生到此就“卡壳”了。这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前面的“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八路军放哨”和后面的“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包围圈”这两句话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知道“王二小这样做是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为了把敌人顺利地带进包围圈。”从而让学生得出“王二小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孩子”的结论。至此,一个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问题,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学生的思维、语言都得到一次训练。
时间充裕的讨论,是课堂上落实学生“主体”的根本保证;和谐激烈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是学生创新火花的引发地,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愉悦和成功感的芳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