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岐岭镇双头中学 巫汉峰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甚至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对于有价值的,教师应该鼓励,但也有这么一部分同学随心所欲的的生成是明显违背文本的,如有学生认为《为人民服务》中所要体现的服务大众的精神已经跟不上时代精神了,现代社会什么都讲钱,有钱了才能服务大众,否则免谈。也有学生从《心声》中读出的李京京是个人英雄主义,他太喜欢表现自己了。诸如此类,这种脱离文本的生成,除了让学生盲目肯定自我外没有任何意义,学生并不能正确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势必导致势利和形式主义的泛化。关于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所以语文教学既应遵循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应有其特殊的生成性。其生成性突出地表现为“学生对课文主题及其思想内涵的领悟、对课文思想境界的体验、对课文写作背景的感受等”,进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
目前在国外有关生成性教学思想的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中。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传统教学中“有计划性”、“有意图性”的限定,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学内容与资源不断发展与创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意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著名教育家多尔认为后现代的教学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我国自从叶澜教授于1997年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率先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现在人们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预设体现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两者都在于围绕者教学的有效性来转,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索,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但生成的内容必须与预设的目标、主题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或拓展,或深化,也就是说生成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指向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指向学生学习的需要。那种“东一榔头酉一糙子”的自流式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游离教学目标,这绝不是生成性教学的目的,更不是好课、优课的追求。
多数研究者认为,基于“生成”的教学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种预设就是人们普遍称为的“弹性预设”。从“弹性预设”的基本理念出发,许多研究者探讨了教学方案的应然特点、设计策略等。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受复杂性科学等的影响,有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教学设计所作的分析与思考。在实际的研究中也发现,背离预设目标的约束而进行“随意性的生成”,为生成而迷失目标,为生成而生成,为质疑而质疑,毫无价值和意义的牵强性生成。这属于一种负效的生成,有悖于文本的人文内涵,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一味追求生成的过程,随意把握生长元,漫无目的,无的放矢,其结果是造成学习目标的游离与偏差。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使人深刻理解人生的各种经历,发展人的个性,促使人去认识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并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语文教学也一样,它不仅要关注学生显性知识的获得,还应关注意志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所以教师对学生所生成的资源的第一反应应该这些资源是否符合有利益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有学生认为父亲为“我”买橘子时违反了交通规则。倘若教师一味顺着学生的问题去组织教学,那么与教学目标将会相差甚远,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其次,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进行甄别,因势利导,重新构建。
现在一部分教师误认为多问问题和讨论彼岸时贯彻了新课标,于是为了增加这种场面出现的频率,便可能会对一个很简单的内容设置了一系列的简单问题,而学生为了追求答案的差异性,纷纷进行了变量生成,结果是学生的一大片答案中难以找到有价值的观点。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问题精要恰当,学生的思维空间才有可能被打开,学生的价值观才不会因老师的引导而出轨。再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的需要创造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学原则、方法和手段等,增强引导的科学性。例如,一位老师在教《第一千个球》时,考虑到梅州足球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特别是有亚洲球王——李惠堂的例子在身边,相信学生的家长们或多或少都有向学生讲过此类的故事。于是他以此作为切入口,层层引导,让学生在了解明星的同时,学习贝利胜而不骄、实事求是、有错就改的好品质,而不使学生在课堂上随便生成“顽皮学生是个宝”的错误定位。
课堂是可“动”的,它不可能做到与预设毫无差距,但如果我们能善于把这些生成与预设的差距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与反思,将会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认识动态课堂调控方向等,进而及时纠正自己或者学生在课堂上的不正确生成。例如,我们可以思考使用了什么方法使生成的内容指向了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情境怎样促进了学生的有效生成等等。又或者当生成中出现失误时,作为教师也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进行反思: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生成的内容是否偏离预设的目标,是否有价值?是否采用了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的方法来生成课堂等。
总之,在课堂中,思维的有效碰撞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生成”,我们应该多鼓励,而对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我们则应该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