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关于体育教师“角色”转型的思考
——重读《体育之研究》有感

2018-03-03 20:51王博王娇赵佳佳武汉体育学院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湖北十堰44271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4期
关键词:视域体育课体育教师

□ 王博 王娇 赵佳佳(武汉体育学院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 湖北 十堰 442714)

1、研究目的

1917年4月1日《新青年》杂志刊载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该文全面阐述了当时毛泽东的体育观,并从当前体育所存之问题、人民不爱运动之原因入手,对体育的目的、概念、作用、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叙述。尽管发表已有百年,但此文作为以近代科学观点系统论述体育的开篇之作,其所饱含的思想光辉在当今社会仍然熠熠生辉。本文尝试运用《体育之研究》中所述理念,探索“健康中国”视域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型的可行性路径,为新形势下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建言献策。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平台等处查阅毛泽东体育思想、体育教师角色转型、体育教师培养等多方面文献及专著进行文献收集与整理研究。

访谈法:针对不同年龄段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体育管理人员及专家进行访谈。听取其关于该问题之看法与见解,并对访谈结果进行系统整合与逻辑分析。

3、前言

自《体育之研究》以近现代科学观点对体育进行深入分析后,进一个世纪以来,对体育的探讨可谓是从未停歇。截止到2017年4月,以“教师角色”为关键词在知网中进行搜索,共检索出3297条结果;搜索主题“体育教师角色”,共检索出813条结果。可见无论是关于教师角色的探讨,还是体育教师角色的探讨分析都是学界所关注之热点。纵观其内容,不难发现对于教师角色转型问题的探讨有援引西方构建主义理论学说将教师和学生均视为学习者。西方构建主义理论学说因其认为学习者和教师双方均通过教学活动构建自身知识。换而言之,该理论学说认为教师在对所授内容不断深化、剖析、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摸索教学基本规律,并将其不断融入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故而教师之角色与学生同为“学习者”。更有二十世纪中期,人本主义理论学派强调教学并非千篇一律的重复粘贴,而更应随“特性”与“情境”之不同,随之发生变化,故而将教师角色定位为一名艺术家,倡导其在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艺术手段去阐释所谓“缄默的知识”。几经梳理便可知关于教师角色转型之研究视角虽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尚未有引以《体育之研究》思想而展开对体育教师角色转型问题的探讨。

与此同时,因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谈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不断增强与完善人类体质的健身教育,故而本文所谈及之体育教学并不囊括少数人参与的,以取胜为内涵以追求功利为目的的运动竞技教育。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发,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认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并在纲要中直接指明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15年,体育教师作为推动我国健康事业的主力军,因以何种姿态迎接挑战值得深思,故本文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对“健康中国”视域下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型进行分析。

4、由执行者向开发者进行转变

《体育之研究》中认为“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而无实。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非徒无益,又有害焉。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不难发现,该段内容对单调、枯燥无味的体育课提出质疑。不禁引人深思何为一堂“有益”的体育课,在一堂“有益”的体育课中,教师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学校体育课,具有普及文化教育的课程要求,同时还是学校德育、智育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环节,更是健康中国理念传播的主要根据地。因此我们认为一堂“有益”的体育课首先必须不是单调、枯燥无味的。故而体育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应该从现有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单纯执行者向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开发者进行转变。究其原因,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述,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首先达到“强筋骨”,进而逐步达到“增知识”、“调感情”和“强意志”之功效,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在不断潜心研究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设计、开发能力,只能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的执行现成的教学计划,那这堂脱离实际情况的体育课必然会索然无味。因此体育教师如若不能将角色转变至钻研教材、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开发者,那必然会导致学生如文中所述“精神古而身亦苦矣”,体育所带来其它之功效更无从谈起。其次,一堂“有益”的体育课需竟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积极向上的授课氛围。此举更需要体育教师成为一名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当然此开发并非强调开发出前人从未教授过的内容,反而更加侧重在体育课上将有限的技术动作内容、知识转化成无限组合的可能性,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利用有趣、有益的内容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并在不断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体育精神。使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收获不仅是单一的肢体锻炼,还可多元化向增长学生体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优良体育精神的方向进行转变,从而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严守体育课堂这块战略要地。

5、由传递者向引导者转变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有趣”、“有益”的体育课,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有着不可小觑之作用。正如《体育之研究》中表述“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兴趣是指个体认知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所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随后因该心理倾向而促成行为的积极表现被称为爱好,而习惯则是爱好刺激下反复重复某种行为模式而逐步养成的无需任何意志干预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因此习惯是“自然”行为。

正如《体育之研究》中表述“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体育之特性,决定如若旨在通过体育增强人民体制,树立全民健身的理念,其关键要素在于解决人们健身的意愿性问题。由此,我们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角色因从简单的动作技术、技能的传递者,向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者转变。这一转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的变化。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不在是简单技术动作的重复与掌握,而是通过对技术动作的练习而不断培养人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最终在兴趣这一心理倾向的驱使下,形成行为上的某种偏好,从而形成行为习惯。这一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的重要标志之一。

6、由传播者向研究者转变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所宜注意有三,其三为“蛮拙”。并详细阐述其对“蛮拙”的理解为“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并认为“二者在初行运动之人为尤要。”且不论当时毛泽东所提倡锻炼之法在今日社会是否切实高效,单从此文所述却已从侧面明确指出体育运动是需要按照一定方式方法而进行的。现代体育作为一门现代社会重要学科,有其自身特点及其固有规律。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体育技术水平,更要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探索体育技术动作、体育技术知识背后的科学原理。用科学的方法及理论指导教学工作的完成,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其次在教学活动之余,体育教师因主动肩负起体育科学研究的工作,不断完善我国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以理论发展促实践,以实践活动的反馈情况进而不断完成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断深化对体育学科的认识与理解,为我国体育学科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这就要求“健康中国”视域下所有体育教师的角色应从单一的体育知识的传播者,向体育知识的科学研究者转变。不断深化对体育的科学认识,才能帮助不断高涨的全民健身之路走向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7、结语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有恒”意指以改善体质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贵在有恒心,才能促成身体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就是我们上文所述,体育教师角色需要转型成为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引导者。“注全力”强调在体育运动中虽“有恒矣,而不用心,亦难有效”的问题。由此我们认为体育教师的转型需要成为一名开发者,充分发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受兴趣的指引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蛮拙”强调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这就要求“健康中国”视域下体育教师角色应更多承担起体育科学的实践者以及体育科学的研究者。《体育之研究》发表百年之后,重读此文,对健康中国视域下的体育教师角色转型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视域体育课体育教师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