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元元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医学生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人文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正常的心理状态与灵活的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而获得这些素质的前提是拥有正确的生命意识。体验式生命教育能帮助医学生理解生命内涵,认识生命价值,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激励其成为具有同理心的医者。自媒体作为一种大众用以交流的平台,其凭借独特的优势迅速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因此,在自媒体环境下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要引导他们了解生命现象,感受生命价值,延伸生命内容,培养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认知与感悟,包括生命存在意识和生命价值意识两个层面,医学生的生命意识还包括其对医生职业责任的意识。
生命存在包括生命主体对生和死的根本观念及态度。相关调查显示,医学生基本上能够把死亡视为正常的生理过程,超过70%的医学生认为死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超过70%的医学生在面对无法挽回生命的患者时,选择了临终关怀手段,反映了其医学人文素养[1]。大部分人在面临较大压力和挫折时不会选择自杀;关于学生自杀事件,据了解,一半以上的人觉得失去生命太可惜,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认为是对家人的极端不负责[2]。导致产生自杀念头的因素依次为身患疾病、家庭变故、情感挫折、学习压力和经济困难[3]。综上,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认识整体上是健康的,对待患者的态度是科学客观的,大多数医学生珍惜生命,对死亡和自杀问题的认识是理性的。
生命价值就是活着的意义,是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和社会对其的认同度,包括作为社会人对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认同度等。相关调查显示,医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挑战自我与超越自我(51.4%),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23.3%),平坦从容地生活(19.8%),受到社会认可和他人尊重(5.9%),有较高地位和一定经济实力(5.7%),追求自己的信仰(1.2%)[4]。四分之一左右的医学生认为社会地位高、物质财富丰富是有价值的人生,还有65%的医学生认为自己过得开心、轻松是有价值的人生,四分之三的医学生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一直为梦想和追求不断奋斗[5]。一半以上的医学生在意别人的看法,对于别人的看法不置可否和我行我素的各占14.25%和7.29%。综上所述,大多数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知是有意义的,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但也有少数人存有享乐主义思想。
医生的职业责任是具备医德医风、履行应尽的义务等,从而成为一名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调查显示,关于医务人员对绝症晚期患者的处置态度,77.78%的医学生认为应提高患者临终生活质量;6.78%的医学生认为为了缓解患者疼痛,减少给社会、家庭造成的负担,应给予一定药物加速其死亡。关于对捐赠器官或遗体行为的看法,46.88%的医学生认为这是患者为社会、医学发展做出的最后贡献,33.60%的医学生认为这是患者让自己的生命在别人身体上的延续。由此可见,医学生能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认识医生职业责任,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临终关怀的接纳和认同度较高。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伴有情感反应的活动,是教师通过案例导入、创设模拟情景、巧妙安排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等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和体验,使学生从真实案例、模拟情景、职业场所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式。它既不单纯强调学生的参与及合作,也不忽视教师的引导现与调控,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身体验而获得知识。结合医学生生命意识特征,依据心理体验式教学方式,将生命教育内容整合为以下4个方面。
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态度。对自己的生命态度包括认识生命价值与意义、科学调整心态、感受幸福能力以及对死亡的看法。通过对生命的探索,使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提高生命质量,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对他人的生命态度包括怎样看待他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认识生命与死亡的关系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不仅能使自己客观认识自己,尊重患者,还能在情感上认同患者,积极引导患者尊重生命、正确对待死亡。
从认识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开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然后是认识心理学意义上的生命,包括身心灵、知情意行;之后是认识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命,包括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谐统一,塑造健全人格。
死亡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因为有了死的苦恼,才会有生的乐趣,最终体会生命的意义。引导医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死亡,敢于面对死亡,掌握情绪调节方法,主动规划有限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
既包括对治疗期间临终患者的关怀,又包括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它强调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追求,强调每个人即便在生理或心理功能降到最低时仍能得到应有的尊严及照护。
自媒体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及信息资源丰富等特点,利用自媒体开展生命教育,创设特定的生命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相应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价值。通过多种自媒体途径增加师生互动,在讨论与情感共鸣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加深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生命发展包括生存和死亡两个阶段,对生存的认识是理性认识生命的本质、内涵、价值、意义等,并产生价值认同及内化的过程。对死亡的认识即对死亡的生理过程、心理过程、不同文化下死亡观、濒死体验、死亡尊严与临终关怀等方面内容的系统认识。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死知识教育,让学生接受和珍惜生命发展过程,帮助其树立正确与科学的死亡观,并在医疗实践中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与临终关怀。捕捉医学专业课程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如机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发展,对待实验动物的态度,对器官捐献的看法等。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鲜明特点的微信为载体,申请生命教育公众号或专栏,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越性,使生命教育话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其生活。
由认识生命发展到感受生命情感是一个价值认知、评估和选择的过程,是医学生理性思维与价值选择的结果。首先需要医学生形成对生命价值的表层认知,在经过自身评价、筛选、体验后,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感受,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参观访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情景剧表演、案例讨论等。
(1)通过参观访谈,共情生命现象。去产房与孕妇、产妇以及护理人员交谈,了解孕育生命的艰辛和幸福,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参观手术室、太平间、火葬场、墓地等,感受生命的脆弱;走进戒毒所、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等,体验生命的尊严;到医院重危病房,对护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其对临终患者的身心照顾情况,感受他们对生命的领悟。
(2)邀请殡葬行业从业者、临终关怀服务者走进课堂。邀请一线工作人员讲述身边的故事,科学认识生命,感受生命,了解真实的临终关怀工作的意义和要点。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掌握情绪调节方法。模拟亲人意外伤亡等情景,体验遭遇生活方式突变时的心情,并讨论心情的波动与变化特征,掌握情绪调节方法;或进行情景模拟,创设相关情景,由学生扮演患者、患者家属和医生,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需求。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医患关系,对患者进行心理关怀。角色扮演后分享体会和收获,最大程度地理解患者需求,从而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扮演职业角色和处理医患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来源于自身生活经历和对现实事件与实践的事后反思。体验式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学生完整的学习环节为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的循环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其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1)针对临床实践的生命现象进行专题讨论。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社会学、心理学和职业道德冲突问题,分专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讨论中提高职业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2)在体验中学习。带领与鼓励学生参加与死亡有关的各种活动,比如参与患者的临终关怀、遗体告别等活动,使其在凝重的氛围中感受生命的离去、死亡的庄严,并与同伴分享体会与感受,获得相互心理支持。
(3)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进行教育成果转化。组织学生进社区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关怀及健康教育,为社区及疗养院的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照护服务;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为临终患者提供生命关怀,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的规律,领悟成长的奥秘。
对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学生的体验与实践是关键,通过体验,使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与患者共情,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与别人沟通,加强学生与社会在心理层面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换位思考能力、沟通能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