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朋艳,刘玉莲,李庆华,方 青,李 娅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缺乏良好实验习惯,就不能在实验学习中获得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可能也会在实验课甚至将来的工作中因为错误的实验习惯导致各种事故和危险的发生。此外,正确的实验习惯也是学生将来在科研、工作中获得新发现、新思想、新成果的根本保证。
实验课时有限,要上好每一次课、得到更多的收获,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相关理论基础、实验基础、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等。这不仅会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实验相关理论和技能,在做实验时有的放矢、心中有数,而且学生会有更多时间思考实验为什么这么做、如何做会更好、学到这种技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等。有了深入的思考,学生就有更强的动力去改进、完善实验甚至进行创新。
使用仪器和药品的技能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功[1],要使学生操作规范,就要重视实验操作细节。实验过程中实验器材、实验用品用完一定放回到原来的位置,如果不注意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一次一个学生急匆匆地跑过来告诉笔者他的无名指变白了,还很疼,笔者一看是苯酚烧伤,经查明问题是同组的学生用完吸取苯酚的刻度吸量管后直接放到实验台面上,这位学生不小心接触了从里面流出的苯酚残液。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实验细节如果不注意,也会造成很大伤害。同样的使用实验药品也要重视操作细节,以免出现错误。例如做PCR实验时,需加入各试剂组分的EP管要有序放置,最好在前后或左右留有空隙,每加完一种试剂就将该管向前、后或左、右移动一格位置,一看试剂的位置就能判断进行到哪一管了。
在学科交叉、跨学科合作攻关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因此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独木难成林。”单凭个人力量很难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往往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在众多环节中,每个实验组成员如果能够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那么对于实验项目的准备、实施、结果分析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也会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实验中应该养成及时、客观、详细地做好各项记录的习惯,包括每一步操作中出现的现象、得到的结果以及出现的问题。通过记录能够及时分析对比每次的实验结果,从中发现问题,便于方法改进或创新。
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对于实验甚至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实验失败或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现象。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不要随意修改实验数据,更不能抄袭他人的数据,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实验失败很正常,关键是要找到失败的原因与避免失败的方法。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不仅会使用有害物质、毒性化学物质甚至是剧毒及致癌、致诱变物质,还会用到多种电器设备、玻璃制品等,所以要养成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例如,进实验室要穿戴好工作服,并且注意不得随意撸起袖子、打开扣子等。在之前的实验过程中,就曾发生过学生因为撸起实验服袖子而导致皮肤烧伤事件;在配制试剂药品时要戴口罩和手套,在通风橱里操作,必要时要戴眼镜;手指被玻璃割伤要及时做消毒处理,防止病菌侵入;使用压力容器必须压力释放后才能打开;使用离心机、振荡器必须将每个样品放置好才能旋转启动;积极学习消防、逃生方面的知识,学习外伤、烫伤、中毒及时处理方面的知识等。
传统实验考核主要注重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书写,这样容易导致个别学生为了获得较好的实验成绩不惜弄虚作假,篡改实验数据甚至抄袭。所以首先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降低实验结果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实验考核应考虑到实验的各个环节,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状态、实验习惯、实验报告等。通过改革评价措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领悟和对技能的熟练掌握,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才能获得好的实验效果。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一个小组即为一个小团队,整个实验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当“编剧”和“导演”,要当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保证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愿意向越来越好的方面去完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表现自己。
实验教师不仅要有实验室管理知识、安全知识、实验技术基本知识,还要有育人觉悟,在实验课上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