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12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主题为“强磁场与生命健康:新条件、新问题、新机遇”的会议,探讨物理与生命的交叉学科及其发展机遇和路径。
“把小虫子放在一定强度的静磁场里,虫子都不动,这个用物理原理很容易解释,动的时候虫子体内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移动,可能会因为电磁效应觉得难受,就不动了。”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张裕恒用几句话,解释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能场对生命体的影响。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商澎说:“过去研究生命科学主要利用化学的知识和技术,通过研究细胞通路、蛋白质分子等,找到应对疾病的方法。但是忽略了力、磁等重要物理因素对生命的影响。磁场的影响可否用于医学治疗?把细胞放在静磁场中,和不放进磁场的做对比,一段时间后前者分化或者增殖发生变化,磁场施加时间不同对细胞的影响不同,有的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全新的交叉学科,人类整体处在“盲人摸象”阶段—初步了解一些现象和关联,却无法拼凑整体。这个领域国内外都是零起步。但中国先迈了一步。目前国际上从事强磁场科学研究的中心主要分布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包括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法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等。国外“强磁场下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健康医疗应用研究”相对滞后,而我国国家强磁场科学中心是国际上五大强磁场中心中唯一具有成建制“强磁场生命科学研究团队”的中心。
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侯亚义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研究和应用成果初步显现。我们前期实验摸索了不同强度、频率和作用时间的磁场对肿瘤的作用,发现0.4T、7.5Hz旋转磁场可以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对磁场强度、方向、频率的定量探索已经展现出一定的临床意义。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潘永信参与完成的重链铁蛋白纳米粒子,通过将铁蛋白的内核分别置换为磁铁矿和化疗药物,可以直接定位肿瘤细胞、显色并投放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