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李艳华
微课是一种教学视频资源。微课将教学宗旨及文化思想高度融合,浓缩至10分钟左右的视频或录音当中,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填补语文教学中仅用文字而无法表达出的教学空白。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微课会将知识点规整为点状形式出现,通过归纳、总结、升华,能够让学生体会知识点的重要部分所在,甚至能够更深一层面去思考所学知识反射出来的社会问题。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打破了传统的教学限制局面,有助于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快速理解和记忆。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教材,把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大大提高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水平。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通过研究发现,教师仅通过口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知识,经过24小时后其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只存有5%,而通过实践演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经24小时后可以存留75%。可见通过对微课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微课的制作过程不仅限于教师参与,目前我们会根据微课的难易程度,要求学生参与部分微课内容的制作,有效避免了“填鸭式”教学。学生们在课前充分预习和思考,通过各种电脑软件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如此以来,第一有助于学生们完全吃透知识重点;第二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知识短板,在正式授课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重点关注视此类问题;第三,在学生们自行制作的微课中我们发现,此种方式更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主观思考和创新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们对于色彩、图形、设计、构思等进行综合的研究,无处不体现出现代学生的创新和个性的思维特征。
微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前高校的学生们会存在文化素养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也是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体现。微课的存在就大大填补了此类的空缺,学生在业余时间会反复雕琢自己的微课制作效果,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和思考微课设计,拓宽了知识面也开拓了视野,这些都是仅通过课堂教学远远达不到的效果。
自微课的加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实现了快乐教学。枯燥繁杂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了大家乐于学习和勇于突破的热门话题。当前微课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和认同,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也会常常主办微课大赛等相关赛事。
微课是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并融入进艺术、科技等因素综合展现出来的课件,设计的关键所在就是选题。教学宗旨和内容的结构设计,决定着学生吸收新知识的效果。其要求我们具有思维逻辑严谨、布局合理安排、语言通顺生动、重点醒目突出、背景音乐符合文字情感等标准,高职语文教师还需要对视频的画面色彩、内容结构等统一规划后再进行录制和编辑。
优秀的微课会呈现出画面清晰、声音清楚、感染力强等特点。教师的语言内容要与微课内容相符且连贯,所以整个授课过程要重视合理的逻辑性。同时在正式授课当中,教师不能过于拘谨也不要完全依赖于微课。在PPT、视频、音频等课件演示之后,教师还要进行语言强调和说明,夯实学生刚刚学到的新知识点。在微课的制作当中,要注意添加字幕,通过我们以往制作经验来看,添加字幕后的画面效果会更好。涉及到语文边缘性的知识时,我们也可以在微课当中体现出来,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其内容可以包括有化学、天文、地理、历史、科技等内容。总体来说,高职类的教学内容大多偏向于技能型的培养,我们一方面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技能实践相当重视,所以微课自然成为了我们首选的教学形式。
当前国外的微课资源较我国更为丰富,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视频资源,也有配套的练习题库、学生意见反馈等内容。我国目前的微课资料主要集中于对原始资料的修改和创新设计,系统的习题和知识向导基本都是由教师后期添加制作而成,这样虽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好处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短板进行重点练习和重复练习,在教学实践运用中是利大于弊的。
制作微课视频时我们可以将内容分段制作,也可以制作成一整段完整的视频内容进行播放,具体形式要与教师授课流程前后贯通。微课内容不仅仅是教学唯一因素,也可以添加动画等趣味性因素。微课的内容应尽量简单明了且趣味性强,甚至可以添加动态元素,微课视频一播放,眼前就有一种华丽登场的效果更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微课作为高职语文教学的主角存在,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工具,其逐渐演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和沟通的桥梁。往往教师从学生制作的微课中也能学到很多创新思维,和体会到对学生对知识点的独特见解。高职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加大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所以我们会利用各种机会,多让学生置身体会、投入实践,同时还要快乐学习,让他们的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张庆.浅谈高职语文微课设计的内容选取[J].亚太教育,2015(25);161.
[2]王文甲,李召民.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推动班级和谐共进[J].教科文汇(下半月)。2006(02).
[3]郑绪国.引领教师学习研究,培养学生良好习惯[J].新教育,2009,(03).
[4]顾明远.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