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教师进修学校 邹蒙省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说得很具体:“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里将劳动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以下简称劳技教育)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广大的劳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尽管如此,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劳技教材的使用、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不同层度的制约了劳技教育的发展。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进行了“做中学”的探索,即:紧密结合劳技课程的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潜在改进形式。现以我个人几年来的教研实践及学习体会作简单叙述。
“做中学”是指学生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指引下,运用自身的感知器官主动地和周围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去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获得各种学习的结果,是一种活动。它以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学生情感更投入,主体作用及发挥更灵活的优势,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不局限于授课式,活动项目可多可少,组织形式变化多样,参加的人数、时间也不作规定,关键是要让学生身临其境,直接参与;活动的指导者可以是教师、家长,也可由专门校外人士,甚至是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活动质量、效果的检查、评定方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汇报表演、娱乐竞赛、成果展示,举办讨论会和报告会等方式,只要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均可采用,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收到良好的互染效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自愿选择参加,所以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在时间、空间、取材等方面有更多的自由度。只要符合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可以创造条件开展。
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学生运用多种学科的综合知识,由他们自己独立操作,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实践活动,去主动探索实际的问题,察觉和感受自己已有知识的运用和水平,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足和缺陷,产生强烈追求新知识的渴望心理,这样反复实践、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我们的劳技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在愉快的气氛中把学习知识这一艰苦的智力活动,以好奇、有兴趣为动力转化为喜好、热爱、追求进而上升为自觉地探索、顽强地拼搏。这就要求活动的趣味性,生动性,充分利用人体各种感觉器观去感受,使趣味性一步一步提高,从而开发智力,提高能力使趣味性更加稳定,产生攀登的欲望。
实践活动由学生自办,活动内容自选,活动组织由学生自理,可以说,实践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他们是活动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由于劳技教育是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内化知识,培养能力、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其教学过程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讲授教学过程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也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基于此特点,在“做中学”活动中所倡导的原则应为:
劳动技术教育以现代劳动意识和现代科技素养为目标,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或职业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无论学生存在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兴趣等的差别,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要通过劳动技术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学习的心态和学习效果。“做中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新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要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情境,使学生真正享有自主权,成为技术实践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创新。
教师既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目标看待,更要作为“载体”和“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根据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差别,精心选择那些既具有科技含量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发展性内容,为学生获得核心素养和自我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强调的是“学”。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和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在劳技教学中倡导“做中学”,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真实的任务、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究的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而且这种在实践中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校外、课外活动,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具体实施评价方法上,可采用问卷调查法、小组竞赛法、任务法和作品法等,积极实施学习过程的评价,并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统一起来,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做中学”是学生在劳技教育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三维目标”上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如:校内外协调发展的问题、教师应具备的能力问题、劳技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问题等,这都有待于今后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