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信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18-03-03 02:57张春艳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利用微心理健康微信

张春艳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 100053)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被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的95.1%,其中25.0%为学生。微信作为新兴的网络社交工具受到学生的喜爱,它不仅能使学生快速获取各类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社交方式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突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束缚,利用这一新兴媒介创造出符合学生兴趣的、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课题[1]。

1 高职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环境适应不良

新环境适应不良,是高职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首先,在进入高职之前,有些学生从来没有离开过家,衣食住行多由父母包办,生活上不能自理,在面对集体生活中需要自己洗衣服、收拾宿舍时常常束手无策。其次,中学灌输式的教学使得部分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独立学习的习惯,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的变化让有些学生不知所措,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树立目标,甚至有些学生过度放纵自己,得过且过。再次,面对集体生活,大家性格各异、习惯不同,不知如何与之相处,有些学生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严重了还会出现烦躁、痛苦等焦虑情绪以及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1.2 人际交往困扰

人际交往问题是高职学生面临的最困扰的几大问题之一。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1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渴望友情,希望被别人理解和接纳的年龄阶段,也是一个希望和他人有着更多沟通、交流的年龄阶段。他们希望能够在交往中体现自身价值,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由于自身仍存在“自我中心”意识,不愿在人际交往中做主动的一方。尤其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交往技巧,有些学生在交往中不能很好地向别人表达自己,产生误解,不知如何处理而感到孤独、苦恼、焦虑,甚至有些学生会发展成交往障碍,害怕与人交际。因此一些高职学生常常处于一种既害怕孤独,想与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又害怕交往而将自己封闭起来的矛盾状态之中。

1.3 自卑心理严重

主要表现为:在乎别人的看法、总注意周围的人、缺乏自信心。许多高职学生在中学就读时学习成绩就比较差,最后考入高职就读也是不得已的选择,这些学生一直就有一种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加之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攀比、自我认知的偏差,使得这些学生长期否定自我、压抑自己,缺乏自信心。

1.4 情绪稳定性差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高职学生情绪还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比较大、缺乏耐心、思想不集中、情绪易被破坏、缺乏热情和积极性、易动怒等。当受到失败的打击之后,极易出现消极怠慢的情绪,这些情绪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引发人际冲突,甚至打架等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某些高职学生由于是被家长强迫来学校学习的,学习动机不强,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学习行为习惯较差,不习惯被约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自由放纵,不服管教。

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 师资力量薄弱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文件精神,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学校能够做到人员充足,加之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2.2 缺乏有效的心理信息传播渠道

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开办专题网站(网页),但现实是,大部分学校的网站形同虚设,不更新或者很少更新,再加上目前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学校网站上的内容已经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服务。而传统的一些媒介如宣传栏、海报、广播等也只能够服务少数学生。

2.3 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新需求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学生需要到场,与心理教师面对面,而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大多数并不愿意用这种形式与别人交流,尤其是初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一方面不知道如何获得心理帮助,另一方面又羞于开口。但是这些学生均承受着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压力、就业压力等的各种压力,而没有一个合适的形式或场所进行倾诉。

3 利用微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微”水平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应该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思路,积极开拓微信的各项功能,有效利用微信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第一,利用微信的信息反馈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第三,对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进行正确引导,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微媒体环境中的权威。第四,利用微信发布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开展互动活动,探索“微”课堂、“微”咨询、“微”直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微”形式,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3.2 打造信息交流的“微”平台

目前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依靠网络,他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上获取各类信息。因网络传播信息的匿名性,造成网络信息数量巨大质量却参差不齐,有些信息甚至存在误导、欺骗的性质。所以学校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心理科普、学习交流、心理测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推送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心理援助的专业引导。学校通过平台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的理念和各种充满正能量的信息,激发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

3.3 提升学生自助服务的“微”能力

高职学生使用微信已经极其普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正确使用微信,通过微信获取心理自助、互助的渠道。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微信获取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的心理健康传播的公众号推送给学生,通过分享、转发,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其次,引导学生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不被低俗信息误导;再次,建立微信聊天室[2],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家提出解决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将自己的想法同别人的想法进行比较,增强朋辈辅导的力量,然后专业心理教师结合大家提出的观点进行正确引导,增强朋辈辅导的效果。

3.4 打造危机预警的“微”网络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建立班级、院系、学校三级危机预警网络。微信时代,可以利用微信功能构建微信心理健康教育的层级网络,可以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学生工作部等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等,鼓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心理委员、学生骨干使用微信,实现信息交流、反馈与传送,搭建微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教师还可以关注学生的近期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异常心理和行为。同时,要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交互式、自由、平等、开放的自媒体平台特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3]。

3.5 建立线上课下的“微”互动

心理健康课一直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受到学分、课时、授课形式、授课对象等因素的限制,授课内容不可能满足每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如何拓展课堂教学,建立教师与学生线上课下的互动交流平台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水平的关键之一。教师可以建立和课程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平台发布与课程相关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网络外链接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课下学习,还可以在平台里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也避免了学生直接面对教师的尴尬。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自定义恢复功能,将普遍性的问题由平台设置自动回复,对于特殊需求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在后台主动推送相关消息给特定类别的学生[4]。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后台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比如学生查看教学资料的次数、时间以及提出的问题,根据这些数据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便及时调整课堂讲授的内容,让心理健康课程发挥最大的作用。

微时代给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教育方式和开拓教育途径,才能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增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周灿.微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突破[J].科教导刊,2014(12):224-225.

[2]王冠华,张福珍.微社交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14(3):16-18.

[3]吴海婷.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及其动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3):92-96.

[4]吴珂.运用微信公众号建立通识课程教学互动平台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3(17):2690-2691.

猜你喜欢
利用微心理健康微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利用微课打造高效识字课堂
浅谈同学们如何利用微课来进行学习
利用微信订阅号评改初中作文模式初探
微信
微信
如何利用微信推广纸媒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