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多数毕业生党员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是他们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党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盲点”和“空当”,最容易使他们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的信息化研究,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信息化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信息化研究意义
从高校的实际来看,很多毕业生党员的情况可以划归于流动党员范畴,但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流动党员,他们在毕业时由于没能及时落实工作单位或所在单位没有党组织,无法将组织关系同步转出学校,只能将其暂时保留在学校,并陆续从学校党组织转出。在这个阶段,虽然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但学校很难对这部分党员实施常态化的管理模式。流动党员既存在流动性的特点,也具备对原来党组织的最终归属性的特征。因此,只有在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特性的前提下,才能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党员教育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员流动步伐日益加快,呈现零星分布、流动性大的特点,形成了党建工作的“盲区”。然而传统党建是为超稳定社会结构的党员群体设计的,以传统党建的工作模式来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全然不适用。在互联网时代,依托网络化平台适合流动党员自身特点的教育管理已逐步取代传统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信息化研究方案
1.建立流动党员网络党组织机构
网络党支部的建立,使流动党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表达意见,递交思想汇报,也可以对预备党员转正、评先评优等事项进行网上投票,设置党费缴纳管理,管理党员党费缴纳信息,从而使他们更好的行使党员权利与义务。网络党支部的建立开辟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的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实名加入。网络党支部可以利用高校流动党员网络化平台、QQ群、微信群等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和各种主题活动,使身在不同地方的流动党员都能参加组织生活。按区域划分,实名建立“***网络党总支”、“***网络党支部”或注册加入高校流动党员网络化平台。严格实行准入制度,所有外出流动党员均以实名制注册成为“网络党支部”成员,接受统一管理服务。
二是严格管理,建立三级网络管理机制。有条件的高校要组建专门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总支,党务干部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制定流动党员网上支部章程,加强规范化建设。根据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建立健全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的三级管理网络,按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上的差异,将流动党员分别编组,分类管理,使每个党员都受到组织的教育、管理、约束和监督,有效地解决“有党员无组织”的现象。通过网络党支部为高校流动党员搭建了集党建知识、政策宣传、科技推广、文化传播、法制教育、信息交流的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做到在互动交流中有效的管理服务。
2.网络党支部依托微信平台的工作实施
微信作为使用最广泛的手机即时通信软件,挖掘微信的有效资源,对强化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信的热点推荐等功能,将学习教育内容置于移动网络,形成线上线下同步,让流动党员更好地接受管理教育。
一是学习同步。及时将党支部学习教育方案计划、学习教育内容等文件推送到“网络党支部”。定期上传发布精品课件、党课资料、专题讲座,党章党规、习总书记系列讲话视频等,方便外出流动党员随时点击下载学习。保证流动党员与在校党员同步学习。
二是活动同步。每月第三周为“党员活动日”,进行集中学习讨论。会前,将有关事项利用“网络党支部”进行发布,征求黨员意见;会中,组织流动党员与在校党员进行互动交流,探讨有关政策,畅通沟通渠道;会后,引导党员通过网上分享讨论发言、心得体会。
三是管理同步。通过“网络党支部”,公开党员发展流程,引导流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自主学习,收集党员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解决流动党员在经商、务工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响应流动党员的服务呼叫,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组织流动党员利用“网络党支部”定期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听取党员反馈的各类意见建议。以支付宝、微信红包的形式收取党费。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从而完善网络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
四是服务同步。及时采集先进典型事例,以网络留言、在线交流、发布公告等方式,向“网络党支部”推送,使流动党员随时了解母校发展变化,增强归属感、自豪感。为流动党员制定帮扶任务,引导流动党员在外带着群众创业,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利用“网络党支部”,依托微信、QQ、高校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平台等技术手段,形成网络党支部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相互配合,形成线上线下学习同步、活动同步、管理同步、服务同步,实现了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创新了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形式,确保党员发挥作用。
三、小结
高校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最理想化的状态是实现党员教育管理无界限。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各地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相互支持。依托网络党支部,建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中心枢纽,实现资源交换、服务共享的平台,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各网络。
作者简介:
黄爽(1982-),女,辽宁辽阳人,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