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兆浩
摘 要:针对《找规律》的教学,执教者着眼于学生发展,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科学地对教材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例题和试一试换位;二是增加“两端不同,一样多” 的探究;三是渗透数学对应思想。
关键词:找规律;基于教材;教学与评析
一、初步感知规律
师(投影出示情境图):小猴模仿小明串珠,他们共串了四串,哪两串是小猴串的呢?
生:2、3两串是小猴串的。
师:你是如何确认的?
生:小猴模仿小明串珠,只会机械模仿,所串的珠是没有规律的,而小明串的珠是有规律的。
师(板书:规律):好!你说得有道理。像小明这样有规律地串珠,数学上称之为有序排列。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有序排列中的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情况。(板书:一个隔一个)
[评析:用小猴模仿小明玩串珠的情境图作为课的引入,引导学生从四串珠子中确认出2、3两串是小猴串的,1、4两串是小明串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知排列的有序和无序。]
师:请大家从学具盒里取出5根小棒和一些圆,一个隔一个地摆一摆。
(生各自摆弄。)
师先暂时关闭投影仪,边行间巡视边指明将不同摆法送到投影仪平台上,再开启投影仪,出示四种不同的摆法:
摆法1:●│●│●│●│●│
摆法2:│●│●│●│●│●
摆法3:│●│●│●│●│
摆法4:●│●│●│●│●│●
师:如果把这四种摆法分成两类,该怎样分呢?
生:3、4摆法为一类,因为它们的两端相同;1、2摆法为一类,因为它们的两端不同。
师(板书:两端相同,两端不同):请仔细观察,每种摆法中各用了几根小棒和几个圆?
生:小棒都是5根,圆不一样多。摆法3用了4个圆,摆法1和2都用了5个圆,摆法4用了6个圆。
师:如果小明串的这串珠子中有40个黑珠,请猜一猜这串珠子中可能有多少个白珠。(多媒体出示小明串的一串珠子,并闪烁黑珠)
生(七嘴八舌):39个、40个、41个。
师:有其他可能吗?
生:没有。
师:看来,一个隔一个排列,是有规律的。下面就来找一找这种规律。(板书:找,完善课题)
[评析:先组织学生摆一摆,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摆法;再组织学生分一分,把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分成两类,既有机渗透了分类思想,也为学生后续的探究做了铺垫,又组织学生猜一猜,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个隔一个排列,是有规律的。]
二、合作探究规律
师投影出示操作程序:
1. 取:从学具盒里取出一些□和☆。
2. 摆:两类摆法中选一类,一个隔一个地摆。
3. 数:用了几个□和几个☆。
4. 议:发现了什么。
师:请根据操作程序在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
(生合作探究。)
师:请与大家分享探究成果。
生:我们摆的两端不同。用4个正方形,得用4个五角星;用5个正方形,得用5个五角星……我们发现,两端不同,正方形和五角星的数量一样多。
(板书:一样多。)
生:我们摆的两端相同。用4个正方形,可用3个五角星,也可用5个五角星;用5个五角星,可用4个正方形,也可用6个正方形……我们发现,两端相同,正方形和五角星的数量相差1。
师(板书:相差1):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什么情况下正方形多1?什么情况下五角星多1?
生:先摆正方形,正方形多1;先摆五角星,五角星多1。
生:两端是正方形,正方形多1;两端是五角星,五角星多1。
[评析: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取、摆、数,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动口议,然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分享探究成果。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探究中合作,进而发现规律。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验证运用规律
师(投影出示小兔家的场景图):通过合作探究,同學们发现了规律。然而,所发现的规律正确吗?请同学们到小兔家来验证。
生1:规律是正确的。小兔家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一个隔一个地排列,两端相同,都是夹子,夹子比手帕多1。
生2:规律与实际情形吻合。小兔家有7个蘑菇,8只兔子,一个隔一个地排列,两端相同,都是兔子,兔子比蘑菇多1。
生3:规律与小兔家的篱笆墙相符。小兔家的篱笆墙有12块篱笆帐,13根篱笆桩,一个隔一个地排列,两端相同,都是篱笆桩,篱笆桩比篱笆帐多1。
[评析:学生在摆一摆、数一数的活动中,在议一议的商讨中,在说一说的交流中,数学模型已经构建,数学规律已经发现。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带到“小兔家”,通过夹子与手帕、兔子与蘑菇、篱笆桩与篱笆帐,逐一验证规律,让学生对两端相同的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师投影出示摆小棒和圆片时的摆法1和摆法2:
摆法1:●│●│●│●│●│
摆法2:│●│●│●│●│●
师:请大家回头看摆小棒和圆时的摆法1和摆法2,并验证两端不同的规律。
生1:规律是正确的。摆法1中5个圆、5根小棒,一个隔一个排列,两端不同,圆和小棒同样多。
生2:规律与摆法相符。摆法2中5根小棒、5个圆,一个隔一个排列,两端不同,小棒和圆同样多。
生3:规律与摆法1和2都吻合。有一个圆,就有一根小棒,圆和小棒一个对应着一个。
[评析:让学生回头看摆小棒和圆片时的摆法1和2,并通过摆法1和2验证两端不同的规律。既能让学生进一步明晰规律,又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能让学生在验证规律中获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从有限走向无限。]
师:学了数学就得用数学,下面我们来运用规律。如果这串珠子中有35个黑珠,那么白珠有多少个?怎样思考的?(多媒体演示小明串的一串珠子,闪烁两端的一个黑珠和一个白珠)
生:有白珠35个,因为两端不同,所以白珠和黑珠同样多。
师:如果这串珠子中有35个黑珠,那么白珠有多少个?怎样思考的?(多媒体演示小明串的另一串珠子,闪烁两端的白珠)
生:白珠有36个,因为两端相同,所以白珠比黑珠多1。
师:好!下面继续运用。请打开课本,看电线杆和广告牌的画面——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生:24个广告牌。因为两端相同,都是电线杆,所以电线杆比广告牌多1。
师(投影出示锯木料的画面):好!下面继续运用。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锯5次,7次,9次呢?大家有什么发现?
……
[评析:在学生感知、探究、验证规律后,执教者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串珠问题、电线杆和广告牌问题、锯木料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更能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新知。]
四、适度拓展规律
师:在保证这串珠子一个隔一个排列的前提下,能变成一根圆形项链吗?(多媒体演示一串珠子,闪烁两端的黑珠)
生:能,但得在一端添上一个白珠,或者去掉一个黑珠。
师:请问,这根圆形项链是白珠多,还是黑珠多?(多媒体演示:先在一端添上一个白珠,再两端相接围成一圈)
生:白珠和黑珠同样多。因为原来两端都是黑珠,黑珠多一个,现在添了一个白珠,所以就同样多了。
生:我也认为是同样多,因为它一黑一白相对应。
师:这时的两端怎么样?(多媒体演示:先把圆形项链剪开,再拉直)
生:两端不同。
生:围成一圈与两端不同的情况一样,白珠和黑珠同样多。
[评析: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领学生玩珠子,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围成一圈”与“两端不同”之间形象且直观地建立联系,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适度拓展了规律,还深化了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更为后续进一步探索规律进行了渗透。]
【总评】针对《找规律》的教学,执教者着眼于学生发展,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科学地对教材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整。
调整一:例题和试一试换位。教材上先让学生观察例题(小兔家的情境图),发现规律。接着让学生试一试(摆小棒和圆片),以便进一步认识规律。执教者基于学生的视角,将试一试调整为例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规律。将例题调整为验证规律,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此调整,从“文本”走向“人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调整二:增加“两端不同,一样多”的探究。教材上只有“两端相同,相差1”的探究。至于教学难点“围成一圈”,教材安排在练习题中。执教者基于学生的实际,不但将“两端不同,一样多”纳入教学内容,而且将“围成一圈”与“两端不同”有机融合。如此調整,从流程看效果,既契合学生实际,又使“围成一圈”这一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调整三:渗透数学对应思想。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后,执教者先把学生带到“小兔家”,验证“两端相同,相差1”的规律,再组织学生“回头看”,运用摆小棒和圆片时的摆法1和摆法2,验证“两端不同,一样多”的规律,引导学生用对应思想思考问题。如此调整,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让学生体验用多样化策略解决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