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刚
语文课堂上的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解手段,往往会被许多教师采用。尤其在低中年级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表演,课堂因此变得热闹起来,自主、欢笑充斥其间,但表演的实效性却令人深思。
【案例一】苏教版三上《石榴》
师:石榴娃娃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出示: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石榴是一种水果,它怎么会笑了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石榴一熟就裂开嘴,像是笑了。
生: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这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石榴娃娃了,我们比一比,哪个娃娃笑得最甜、最美!(生自由读)
师:我们看看这个“笑”写在谁的脸上了。(指名读,站起来的男孩面带笑容,神气活现。)
师:这些石榴娃娃不仅笑得甜,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好奇心!我读最后一句话,请同学们帮我设计动作。(生边听边做动作)
师:我发现后面的几个石榴娃娃,不紧不慢地扒开了叶子,(做动作)是这样吗?
生:不是,应该是急切的。
师:你给大家表演一下,好吗?(生边读边做动作)
师:石榴娃娃们,你们在给人们报告着什么喜讯呢?
生:“游人们,我们成熟了,快来品尝我们吧!保证你们吃了还想吃。”
生:(边做动作边喊)“看我们多诱人呀!快把我们摘下来带回家吧。”
师:多么可爱的石榴娃娃,你们喜欢它们吗?让我们把对石榴娃娃的这份喜爱读进文字中去。(生自由读课文,大多数学生都加上了动作。而且同学们的脸上荡漾着快乐。)
【案例二】苏教版三上《小稻秧脱险记》
师: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写在黑板上。
(生到黑板上板书:团团围住、气势汹汹、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师:杂草是怎样去抢小稻秧的营养的?
生:气势汹汹。(齐读这个词,指名几个学生到讲台前来表演,师当小稻秧。)
师:杂草应该怎么站?(学生意识到,马上把老师围住。)
师:其他的同学读课文,帮这几棵杂草设计一下动作,应该怎么和小稻秧抢营养。
(生纷纷说:要很坏的样子。不听小稻秧说话,上去就抢。要拼命地抢。)
师:小导演们为我们出了这么多的主意,下面,我们就小组合作表演一下小稻秧遇险的场面。
老师话音未落,班级里马上就炸開了锅。同学们三五成群,叽叽喳喳。老师没提其他要求,学生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几分钟后,老师请上了两组学生,但效果却不尽人意。我还没明白过来安排表演的目的是什么,老师就过渡到了下一个阶段的教学。
以上两个案例中,老师都采用了表演这种形式,但收到的效果却完全不同。案例一中的老师有意识地把“笑了、扒开、张望、报告”等词语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来,以演助读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课堂上,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生动地表现出石榴成熟的形态。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很普通的一种水果让学生们眼前一亮,课文的内容已在不知不觉中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同学们的心中。他们不光深刻地体会到了石榴成熟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心地品味着课文文字,品尝着文字带给他们的快乐。而案例二中的老师所设计的表演却给人一种随意和哗众取宠之感。课堂热闹而无实效。学生的表演缺乏老师有效的指导。虽然,老师也在让学生做小导演,但没有深入地去理解语言文字,学生的导演实际意义不大。表演随着笑声而结束,但它真正留给学生的启迪却寥寥无几。
课堂表演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有效的表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表演应该建立在琢磨课文、推敲语言的基础上,它的着眼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要保证表演的实效性,教师只有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和引导,才能使课堂表演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千万不要让表演这把双刃剑伤了学生。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