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宏
音乐有助睡眠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非绝对有效
不少人童年记忆中都有在妈妈的摇篮曲中入睡的一幕。母亲温柔的声音,歌曲舒缓的节奏,让孩子很快入睡。
当听着摇篮曲的孩子长大成人,在由于各种原因遭遇失眠的困扰后,又会听到各种来自睡眠专家的建议,比如睡前喝杯热牛奶、点上熏香等。但前者需要强健的膀胱,后者又需要有久在芝兰之室仍能分辨芬芳的超级嗅觉。对于自认为不具备这两种能力的人来说,还有第三种催眠的方式可选,听音乐——一种可以勾起童年回忆的方式。
人们在作出选择时,常会落入唯心主义的窠臼。比如,同样是揉动这个举动,不少女生坚信揉脸可以瘦脸,揉胸却可以丰胸。对音乐的体验也是如此,有人觉得音乐可以催眠,但有人认为音乐能使人清醒。
对“万应药”的追求,部分源自于病急乱投医的紧迫感。不少晚上难以入眠的人会求助于音乐,希望柔和的乐声能够帮助自己酣然入睡。
可音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起到催眠效果呢?既然从妈妈的摇篮曲到莫扎特的轻音乐都没让安眠类药物停产,这至少部分说明音乐有助睡眠的效果是有局限性的,或者是因人而异的。
音乐或许能引导一些人入睡,但对于另一些戴着耳机的人来说,可能只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他们觉得至少耳边响起些什么,也总比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到天亮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副教授马萨斯·巴斯纳尔对音乐与睡眠质量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巴斯纳尔博士是精神病学研究部睡眠与生物钟课题组的学者,他认为,不同的声音对睡眠的影响千差万别。
那些音量大、嘈杂的声音对睡眠确实没什么帮助,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巴斯纳尔说人的听觉系统发挥着预警作用,接受异样的声音可以帮人保持警醒。他解释道:“这个系统从不关闭,而且不断监测周围环境,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或危险。”
比如,同样一首摇篮曲,母亲温柔地唱出的话,会让孩子很快睡着,如果五音不全的爸爸以秦腔的音调大声吼出来,那多半会把孩子吓得睡不着觉。从这个角度看,睡觉的时候最好别听那些高分贝高频率的摇滚,那会让人警觉到失眠的。
睡觉是个精密的过程,不但经不起噪音的折磨,甚至还会对声音的内容有所挑剔。
入睡前,我们的大脑不仅会评估声音的强度,还会“留意”其内容。在一项实验中,实验人员在实验对象入睡后向其播放不同人的名字。实验结果发现,如果播放的是实验对象自己或其近亲的名字,他们会更容易醒来。“因此,当你尝试入睡时或沉睡时,播放的声音内容不同,很可能对你睡眠的影响也不相同。”巴斯纳尔说。
音乐也是这样,对很多人而言,听音乐是一种睡眠触发机制,熟悉的声音更容易让人睡着。巴斯纳尔博士称,“如果你总是听着某位歌手的专辑入睡,这也算是睡前仪式的一种,会对睡眠有帮助。”
这种音乐仪式对于渴望睡眠的人来说也是有效的心理暗示。在近期有关睡眠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被调查的1339名失眠患者里,有95%的人表示听音乐是帮助睡眠的最好干预方式。
而在另一项研究中,与平时睡觉不听音乐的学生相比,经常听着音乐睡着的学生在播放音乐的实验室里入睡速度更快。但是由于参与这项实验的人数较少,巴斯纳尔认为,这一实验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并不适合向所有人推荐听音乐入睡的做法,“睡前仪式有一条原则是,‘对自己管用就行,这一点可能比上述研究结果更为重要。”
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容易让音乐对睡眠的影响进入玄学领域。虽然大部分人认为古典音乐,比如贝多芬、巴赫和莫扎特等人的作品有催眠效果,但很难说其效果要比摇篮曲更好。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确切知道什么类型的音乐效果最明显,而且目前并没有研究可以证明音乐能让人保持入睡状态,以及睡得更香。
对音乐效果的渴望,反映出睡眠難的问题困扰了很多人。
一直以来,有不少研究表明,睡眠不良会损害免疫系统,影响学习和记忆,导致抑郁等情绪和精神障碍等。
美国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将失眠列为公共健康问题。在小鼠身上进行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大脑的可塑性;睡眠不良会让人变得肥胖、忧伤,并可导致死亡。从这个角度看,帮助人们更好地入睡意味着治病救人。
如果人们希望通过音乐助眠,巴斯纳尔博士建议遵循几个原则。
首先,由于人们通常会在躺下后的5分钟到半小时内睡着,因此他建议将音乐播放器设置为30分钟定时关闭,“这样我们既能通过这种仪式入睡,又不至于让自己的睡眠状态受到干扰”。他还建议选择较为舒缓的音乐,因为如果音乐伴有歌词且声调跌宕起伏,你可能会因此醒过来。
其次,由于睡眠中最重要的阶段出现在上半夜,一些有助于巩固记忆的关键神经系统活动也会在此期间进行,这时候整个房间需要保持安静,并不欢迎任何音乐响起。
总之,音乐有助睡眠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非绝对有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