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 何美珍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艺术院团的改革从试点开始。北京、重庆、广东、深圳、沈阳、西安、云南丽江等是综合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市。各试点地区和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实践、勇于探索,整个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态势很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深化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陕西艺术院团体制改革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探索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机制。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管理,建立健全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营造了良好环境。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文化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为此,中央先后将北京、上海、广州、浙江、重庆、西安、沈阳、深圳、丽江九个省(直辖市)、市列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西安是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比较大,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将西安列为改革试点,这是希望西安能为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做出示范。
西安市秦腔表演艺术团体由于受体制制约,剧团市场意识不强,在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和各类新兴文化的市场挤压下,几乎陷入困境,更无法形成产业。过去谈振兴秦腔,采取了各种扶持措施,虽然收到了一些成效,但如果体制不变,则根本无法解决长久发展中的一些根本性难题。因此,要發展文化产业,使秦腔重现生机,惟一的出路就是改革。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这是当时的共识。
2005年3月27日,《西安晚报》刊登了一篇《秦腔期待浴火重生》的消息,让人震撼。曾因饰演“婵娟”、“柴郡主”等角色而风靡西安剧坛、深为观众所喜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傅凤琴说,她借居在同团另一名旦王玉琴的房子里。“退休工资由国家全发,生活不存在啥问题,就是没房住,团里很多同志住房条件也很不好。由于经济原因,团里的住房非常紧张。你看到的这个楼就是剧团在几十年前盖的职工楼,现在住着十几户人。有的老同志退休好多年了,仍住一间八九平方米的小房子,有的三代还住在一套20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很艰难。另外,当年盖的房子很简陋,也没有暖气,冬天冷,夏天热,条件很差。”
包括一些在秦腔戏迷中有着广泛影响的名演员在内,许多秦腔艺术表演工作者的住房条件差,职工收入低,剧团排练环境恶劣等。这只是西安秦腔艺术表演团体的生存环境的一个侧面,更令人担忧的则是秦腔表演团体中人心的涣散。
据国家一级编剧、时任秦腔一团书记兼团长的丁金龙分析,由于体制的原因,剧团是文化事业单位,大家吃的是大锅饭。演员的水平高低、市场影响力大小与分配没有太多联系,因此很不利于剧团出新戏、推名角、做市场。更重要的是各种文艺娱乐形式和门类日益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电视文艺、小品、时装晚会、球赛、铺天盖地的电视剧、家庭DVD,以及好莱坞大片,网络游戏、音乐、电影,街头舞厅、夜总会、酒吧、茶楼、健身中心等娱乐休闲场所又遍布全城,将曾经只能看戏、看电影消遣的城市观众彻底分流。没有新戏、没有名角、没有票房,也就没有经济来源,剧场设施老化而无法更新。
在日趋逐利的市场环境中,剧团人心浮动,老演员退休了,戏校分配的年轻人不愿来,来了又留不住,人挂在剧团,却在外有忙不完的事。有的年轻演员为了生活,在西安一些秦腔戏剧茶社等消遣娱乐场所,为十元百元的“挂红”而疲于奔波。中年演职人员由于待遇低也只能凭职业道德苦撑着。剧团编、导、演、舞、美等主创人才更是青黄不接。剧团不是为了评奖而排戏,就是为了吃饭而演戏。为评奖的戏,政府投入几十万元甚至更多,而评完奖演不了几场就从舞台上消失了,这类戏往往很少考虑观众的需求,更没有市场意识,投入就打了水漂。而为吃饭排的戏为迎合市场,往往格调不高,演员也无心提升演技。在高雅与媚俗的选择中,秦腔艺术和其他民族艺术一样,陷入到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戏曲剧团几十年不变的管理体制再不改,只有死路一条。
义无反顾改革攻坚
西安市是国家九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当时共有九家“国”字号文艺团体,这在全国副省级省会城市中是最多的。西安市仅国有秦腔剧团就有七家,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导致政府资金投入分散,人才流失严重,演出市场不断萎缩。鉴于这种情况,西安市决定以秦腔剧团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打造新的秦腔大剧院,为今后的文艺团体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实现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把政府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西安市秦腔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原则,在政府扶持和市场磨砺的双重作用下,力争重现生机。
根据《西安市秦腔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方案》,这次改革首先是整合西安市的秦腔社团。具体是将西安易俗社、西安五一剧团、西安市秦腔一团、西安市秦腔二团(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四个秦腔院团的人、财、物和全部国有资产进行优化组合,组建西安秦腔剧院。整合后的剧院除设有办公室、人事部等常规行政机构外,还特设有创作研究室、经营部。另外,为保护和利用秦腔艺术品牌,有利于面向市场进行演出,剧院下设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两个非法人分支机构,对外演出时使用“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两个牌子。
整合后的西安秦腔剧院编制为300人,其中院部40人,西安易俗社140人,三意社120人。这意味着在全市秦腔表演艺术团体原435名在编人员中,有135人被分离出来。对职工退休的安排是:对到2004年12月31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含五年)且工龄满二十年的在编人员,经单位和主管部门研究同意,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对到2004年12月31日工龄满三十年的在编人员,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对到2004年12月31日,男55周岁和女50周岁以下且工龄不足三十年的在编人员,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
秦腔剧院组成后,将不再直属市文化局,而是将原四个团的财务、固定资产、债权等整体划归西安市曲江管委会,西安市文化局对其管理由“办文化”变为“管文化”,只进行行业指导,在艺术品位上把关。
西安艺术院团的整合,无疑是对西安秦腔艺术人才的一次重新选拔和优势组合。过去人浮于戏,缺乏竞争机制。改革后可引入竞争机制,这符合市场要求,使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市场环境中尽快脱颖而出。以前是事业单位体制,进了剧团就端上了铁饭碗,这使很多年轻的演员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促进内部改革的同时,培养秦腔人才的爱岗精神。同时,有利于集中精力培养好的演职人员,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去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名角,创作名剧。
在改革中紧抓机遇
为了加快整合后的西安秦腔剧院发展,2007年6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将西安秦腔剧院整建制移交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安曲江新区管理运营。移交后,西安曲江新区对秦腔剧院着力进行体制创新和市场化改革,推动剧院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探索传统戏曲传承与市场经营并举的发展路径。
2009年5月,曲江新区全面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工作,仅用短短十八天,全面完成了事转企改制工作,成立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即西安秦腔剧院)。为保护和利用好秦腔艺术品牌,有利于面向市场进行演出,公司下设易俗社演出分公司、三意社演出分公司、剧场运营管理中心三个非法人分支机构。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寻到魂、溯到源、找到根。他们潜心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并在现代语境中寻求文化建设的独特价值。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秦腔保护传承与繁荣发展的工作思路,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索创新,先后创作上演了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大型秦腔音乐剧《杨贵妃》、大型秦腔现代戏《秦腔》、大型秦腔历史剧《七步诗》、新编秦腔历史剧《大明宫》等剧目。与此同时,公司重新精加工复排了《三滴血》《火焰驹》等一批秦腔优秀传统剧目,为进一步拓宽演出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和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相比,西安演艺集团只有六年的改革历程。
2012年5月16日,西安演艺集团正式成立,对原西安歌舞剧院、西安话剧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西安市豫剧团、西安市说唱艺术团五家市属文艺院团进行管理。
体制改革带来的最根本的改变是观念的转变。原有职工告别事业身份,通过竞聘上岗,签订劳动合同,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在这里,按职称、职务、工龄“论资排辈”成为过去,最终靠效益、业绩、贡献等“能力说话”。
儿童剧《哪吒闹海》是西安儿艺与曲江海洋馆携手开拓市场的有力探索。通过资源共享,双方合作开发旅游驻场演出。
2017年5月1日,西安话剧院艺腾培训中心揭牌,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艺术文化教育的新标杆。在培训方面,儿艺、说唱艺术团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专业的表演艺术教育平台。
衍生品开发箭在弦上。豫剧团将豫剧《秦豫情》与河南胡辣汤结合,定制推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小勤胡辣汤”。而歌舞剧院则结合《传丝公主》的故事精华,别出心裁定制了以《传丝公主》为主题的真丝丝巾,以丝绸温暖市民。《麻醉师》的衍生品防霾口罩同样別具一格。
面对波诡云谲的演艺市场,集团带领各院团踏出一条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径。歌舞剧院发挥在节庆活动方面的演出经验和艺术特长,通过承办大型文艺活动争取市场份额;话剧院独辟蹊径,以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为题材,以企业定制和包场为基本运营模式开拓市场;儿童艺术剧院与演出场所密切合作,开展驻场演出;豫剧团以文化惠民为突破口,开辟“惠民剧场”,为社区群众上演传统经典豫剧;说唱团独立走向市场,将“金曲社”打造成为演艺集团的窗口项目。
2018年,在“西安年·最中国”活动中,西安演艺集团携四部巨制点亮西安年。
初一早上十点,西安天坛遗址公园开园,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在此表演仿唐迎春祈福大典,让古老的祭祀仪式重现天日。当日的祭祀仪式上,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的演员们复原了唐代春节天坛祭天活动,演绎迎驾、静鞭、行礼,鸣钟、列阵、行进,初献、亚献、终献等祭祀大礼全过程,配合古代服饰、祭祀舞蹈及乐器伴奏,让西安的千年天坛展现春祀秋偿的古典“礼”文化,展现泱泱中华千年礼仪之邦。
初一晚间,由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传丝公主》在陕西大剧院演出并取得圆满成功,数千名观众观看演出,全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该剧以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瞿萨但那·麻射僧伽蓝及蚕种的传入》和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唐代木版画《传丝公主》为史料依据,以唐代公主李宁儿与拂菻国王子小波多力美丽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盛唐时期与丝路沿线国家睦邻友好,通过大唐公主和亲联姻,将桑树和蚕种带入拂菻国,用丝绸去温暖、美丽、福祉世界的中国故事。
大年初四晚上,由西安演艺集团·豫剧团带来的大型舞台剧《秦豫情》于陕西省大剧院成功演出。在诸位演员生动形象的演绎中,为现场观众呈现出一个刻骨铭心的时代故事。《秦豫情》以1942年河南旱灾,300万人西出潼关大迁徙,一担两筐逃荒来陕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小勤,为了生存奋力拼搏,终于站稳脚跟的经历,着重表现了以河南人为代表的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扁担精神”。把宏大叙事中那些常常被遗忘的个体放到了舞台的中心。该剧通过对在极端岁月中的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直观展现,使观众体会到“爱”的伟大,“希望”的力量,“生命”的潜能,“人”的高贵;让观众看到一台不一样的、独特的戏曲,感受到现代戏曲的魅力。
大年初九由西安演艺集团话剧院携《麻醉师》亮相陕西大剧院,广受好评,现场反应极好。为观众呈现了一台发人深省的好作品,全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话剧《麻醉师》根据西京医院已故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的感人事迹改编而成。对主人公陈绍洋的形容有三个“不”:不为浮华所困惑,不为金钱所麻醉,不追求个人利益。这三个“不”从始至终贯穿了话剧的主题,把核心价值观活灵活现、生动活泼地体现在了文艺作品里,让人感到艺术的冲击力,这就是这部剧的成功之处。把现实中潸然泪下,发人深省的故事搬上舞台。向更多的人显示一个平民英雄生平,主人公这种“坚守和执着”,相信会鼓励所有看过这部剧的人把自己人生路走的更稳更好。
西安演艺集团这四部巨制从历史、文化、情感与精神四个方面揭示了西安在中华民族历史和如今的重要性。让一个富有礼仪、精神、文化的西安呈现在所有游客面前,为西安年·最中国做了一张最好的名片。
几载春去秋来,几度寒暑更替。西安艺术院团通过坚持不懈的改革,有了出路,有了生命力,有了精品,有了市场。改革后的西安艺术院团,创造了西安文化艺术的新高度,创造了新时期的文化标杆。
作者简介
王东明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何美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