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刚尔
摘 要:文化是企业及员工的精气神,文化建设是国企党建的基本抓手。进入新时代之后,国企党建需要抓住“关键少数”,落实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也需要用法治思维织密文化建设的制度之网,还需要瞄准活思想,激发企业的青春活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中国石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36-0168-02
文化强,则企业兴,文化弱,则企业衰。文化的力量,一方面表现为强大的凝聚向心力,另一方面表现为持续的创新能力。中石化作为大型国企,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厚植公司的创新根基,提升公司治理优势,涵养公司的品牌内涵。
一、抓住“关键少数”,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
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组织协调各方,群策群力才能见成效的伟大工程。各级组织的领导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必须要抓住的“关键少数”。
1.把紧选人环节,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他皆枝叶事耳。”治国如此,治企也是如此,用人导向是最根本的导向。人是文化价值理念最大的载体,用人导向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用人行为和业内政治生态,更关系到企业文化发展的兴衰。用人唯亲与用人唯贤的差别,不仅是传统家庭小企业与现代大企业的差别所在,更是企业内生动力与未来发展的分水岭所在。用人导向的问题,本质上是用人标准的确定和执行问题。用人标准,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德是一种大智慧,是文化属性极强的元素。作为国字当头的企业,必须把德的标准突出出来。二是事业为上。必须把业绩作为一项硬指标,不能不顾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只唯票、唯分、唯资历、唯年龄取人用人。三是注重公道正派。人才的表现,要过程化、要素化、公开化,表现好与不好,业绩如何评定,都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评定措施。通过严格的标准、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政策、规范的程序,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四是要强化用人问责。凡出现“带病提拔”、突击提拔、违规破格提拔等问题,都要对选拔任用过程进行倒查,一查到底、问责到人。把住了用人关,就把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关。把符合企业文化精神的人,用到各个关键岗位,自然就占据了企业文化发展的战略枢纽,纲举目张,人兴文化旺。
2.坚持知行合一,单位领导应成为文化布道者。“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而不行不算知,知行合一才是真实践。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仅在于领导重视,更关键的是领导要能传播先进思想理念,并且坚持行动,以身践道。知行合一,才能彰显文化的威力。任正非在媒体面前很低调,但在华为内部,一方面是百分之百的“语言强人”,另一方面也是“行的巨人”。他写的《我的父亲母亲》《华为的冬天》《北国之春》《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等一系列作品,成为员工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再加上其本人对奋斗精神的矢志实践,知行合一,身教言教并重所产生的文化魅力,潜移默化到员工心中,形成了以奋斗者为特色的浓烈的文化氛围。很多人都说,任正非是个“狮子般的疯子”,在他的领导之下,数万华为员工也情不自禁地变成了“饿狼”般的疯子。抓住领导这个关键少数,要求他们不仅要成为语言上的高手,更要成为行动上的巨人,使他们成为企业文化的布道者,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行者。
3.强化责任追究,把文化建设的责任落到实处。有权就有责,失职必追责。唯有把责任压实,组织才能战斗力。问责本身不仅树立了在职尽责的鲜明导向,更彰显了严肃认真的文化精神。落实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必须制定各个岗位的文化建设责任清单,并定期进行巡视督查,对于工作不力者必须追求相应的责任。文化建设成效属于精神层面,综合性强,不易量化,但也有很多可供比较的要素。比如领导模范表率、团队向心力强、士气高昂、作风严谨、赏罚分明、文化活动等情况,都是可以具体化为考察的具体指标。严格的问责,造就鐵一般的纪律,成就组织的伟力,彰显文化的魅力。
二、坚持“法治思维”,扎牢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制度之网
大智治制,中智治人,小智治事。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固定的文化,一种刚性的文化。法治思维,则是制度与文化交融的结晶,既是制度建设的高级精神,也是文化建设的上等法宝。
1.企业文化发展,需要制度的刚性保驾护航。文化作用的发挥,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作为保障。长时间的实践,需要制度来做保障。如果企业文化的精神,进入不了制度,一方面导致文化软件无力,不易持久,另一方面也使制度执行出现偏差,甚至发展各种各样的亚文化。比如流行世界的宪法审查制度,对各种法规及制度进行审查,及时消除违背宪法精神的规定,以确保宪法精神能像血液一样运行于整个法规体系。把这种做法用制度定型下来,属于典型的法治思维。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也需要借助这种做法,对法规制度进行审查,看看制度是否匹配文化,确保企业文化能够贯穿其中。只有得到制度刚性力量的保障,文化价值观这种软性力量才能得以彰显,否则文化难以化为组织成员的坚定认知,另一方面也使制度失去精神的光泽,甚至会变成虚伪僵化的存在。
2.加强经验梳理,用制度将好传统固定下来。“邦虽旧邦,其命维新。”现实的发展,像生命体一般,生生不息。新人新事新情况,总是层出不穷。新新更替,汇聚成为时代性力量。制度也需要不断更新,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僵化制度的背后,则是一种懒政怠政,是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是一种极致官本位思想,是一种落后的文化。每一项制度在设定之初,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有其存在的精神,但是在快速发展的现实中,不依据变化的情况及时更新,必然会逐步僵化,堕落成违背其设立初衷的形式。破除旧制度,设立新制度,不变的是其内在文化精神。因而,在文化建设当中,需要形成机制,定时坐下来,相关人员一起研究讨论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分析哪些已经过时需要更新,哪些好的经验做法需要用制度将其固定下来。
3.弘扬法治理念,把制度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来。“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也易于变为狂信。只有严格执法,弘扬法治精神,才能使法治抵达人心,法治方能“形神兼备”。在企业制度的落实中,还有一领域需要重点关注,那就是企业流传下来的各种仪式,比如典礼、节日纪念日、工作仪式、奖励仪式等企业文化仪式活动,这些活动绝不是简单的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企业文化精神的感性载体。每个仪式背后,都有鲜活的企业精神,只有通过仪式的庄严性会带来强烈的“情境代入”感,才能对人的情感造成强烈的触动,是文化传承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三、奔着“活思想去”,激发企业文化的生命活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文化传播要有成效,必须得直奔“活思想去”。只有融入“活思想”,企业文化的生命活力才能得到激发。
1.消除行业痛点,增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企业文化建设像人的肌体一样,一旦某处关系不顺畅,人就会感觉到不方便,于是就产生很多抱怨,甚至很多痛苦,这就是行业痛点。每一个痛点,都有被解决的期待,都是人心工作的节点,也都是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时刻保持这种痛点思维,及时发现,聚焦解决,化解积怨,提振人心。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简单的口头宣示,更不是单纯的新闻报道,而是要立足推进公司建设发展和解决员工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企业的良好威信,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价值,才能营造出一种家的温暖。当然,解决痛点的前提是发现痛点,发现痛点的前提是畅通沟通渠道。现代企业治理中常常会出现,企业越大层级越多,上下交流就越困难。因此,建立健全各种信息反馈渠道,是发现和解决痛点的基础性工程,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2.讲好身边故事,树好企业文化典型。典型是文化理念的绝佳载体,故事是典型的丰富存在。好典型,离不开好故事,好故事也离不开好典型。好典型作为文化价值观的人格化存在,是构成文化大厦的一块块基石。讲好故事,特别是讲好身边的故事,是文化建设的二不法门。一个品牌在树立良好形象,也必须讲好企业故事。这方面,华为做得相当优秀,华为每年都会在各个片区投放宣传片。这些宣传片,堪比好莱坞影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将故事讲得动人心弦,把华为品质表达得畅快淋漓。比如,2016年在西方市场投入的宣传片“Dream it possible”,讲述的是一个钢琴女孩追梦的故事,一生的写照,极为生动,片尾主人公手中拿出華为手机P9,才知道这是一部华为宣传品。华为的宣传片,为华为品质增色不少,是华为奋斗文化的本色流露。中石化要想把文化建设好,也必须要下大功夫,讲好石化故事,讲好“三老四严”,讲好新时代典型。
3.关注青年喜好,改进文化传播方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于企业来说也是这样,只有青年奋斗起来,企业才有生机与未来。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年轻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价值观、人生观也会与上一辈有很大差别。年轻人喜欢的事物,老一辈不一定喜欢。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仅不能以老否新,而且还要尊重年轻人的看法和感受。站在时间的维度来看,不管你喜不喜欢,年轻都代表着未来。年轻人关注的事物,往往是这个时代特点鲜明的事物。跟上年轻人的节奏,很大程度上成了跟上时代步伐的一个具体标准。甚至,每个重大的文化决定或文化建设的举措,都应该咨询年轻人群体的看法。比如小米公司,在营销设计中,就非常注重年轻人的想法,想办法把年轻员工的作用发挥出来,甚至要95后要给高管当“反向导师”。其设计出来的共创空间,把“游戏化思维”融入其中,在年轻人群体中发展出了一大群“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