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供给学派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认识

2018-03-01 00:25申建旗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供给侧

申建旗

摘 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党中央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决策。一些人将其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相提并论,并试图从后者中寻求理论和政策依据。为澄清认识,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从理论基础和社会制度环境、社会经济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政策内容和要实现的目标三个方面论述供给学派和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的不同内容和本质区别。

关键词:供给学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36-0003-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随后,总书记和中央高层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频频表态,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解读,其中一些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并将二者相提并论,甚至从“供给学派”中去寻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和政策依据,显然是没有理解和把握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为澄清认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决策,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二者的不同内容和本质区别。

一、理论基础和社会制度环境不同

(一)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制度环境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个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经济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南加利福利亚大学的教授阿瑟·拉弗。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古典经济学,是指从亚当·斯密到约翰·穆勒并由萨伊建立的以供给为出发点,以生产、成本、生产率为研究重点,以经济自由主义为主要政策主张的经济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和经济学派别,强调和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经济。

从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采取供给学派主张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市场化机制发展得比较成熟,具备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竞争较为充分。这些条件就决定了西方政府在政策思路上倾向于政府干预最小化,强调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制度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中国实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前提出发,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尽可能地追求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发生在城市化、工业化尚未完成,但是经济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中等水平,正处在后起追赶和体制机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还不成熟不完善。对现有经济体制机制进行的改革,是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导思路遵循“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原则,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的微观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辅相成[2]。

二、社会经济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一)供给学派产生的背景及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高企”的严重局面。例如,1977年美国的生产率首次出现负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年通胀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2%~3%急剧增长到10%以上,同时年均经济增长率则由4.2%下降到2%以下,甚至接近零增长,失业率达到6%~8%。面对这种状况,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经济理论既无法加以解释,更提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西方经济学出现了重大的危机。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供给学派应运而生了。

供给学派并不是一个体系严密、理论统一的经济学流派,它的出现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美国社会当时面临的“财政赤字、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高企”等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他们的所谓理论也是通过一些观点和政策主张提出来的。里根政府20世纪80年代推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美国面临的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二)我国社会经济的问题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各方面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显现,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10.4%一路下滑到2015年的6.9%,特别是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后,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先前需求管理的调控方式已然失灵。从需求面看,由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制度不健全,导致广大中低收入的普通消费者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脱节,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同时,由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导致投资需求低迷;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连续降息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不如预期;美国金融和经济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对我国的出口需求持续下降。可见,以投资、出口、消费为主的需求拉动模式已经不能推动和满足经济中高速发展的要求了,传统的增长动力不断衰竭,必须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从供给面看,由于政府“唯GDP”的目标驱使,对资源配置过度干预导致各地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种长期粗放式发展,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导致了一些重化工业和低端产业供给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快速提升,其中中高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对于高附加值高端产品和服务及个性化消费需求增长势头明显,由于产权保护、投资和创新激励等机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市场准入和垄断门槛以及制度成本较高,使得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投向中高端产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缺乏动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变化缓慢,逐渐成长起来的这些高端消费在国内受到压制,于是就出现了中国人海外购物扫货的风潮。据统计,仅去年我国居民在国外购物就超过1万亿元。可见,当前我国经济需求侧和供给侧均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供求不衔接、不匹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决策。

三、采取的政策内容和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

(一)供给学派的政策内容和实际运用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是建立在他们的理论观点之上的。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拉弗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来说明减税的合理性。拉弗认为,当税率为0或100%时政府都没有税收,实际税率在0~100%之间,从0开始随着税率的增加,税收增加,当税率增加到某一值时税收收入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税率的增加,总税收开始减少。拉弗认为,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税率过高,正是处在随税率增加、总税收减少的区域,因此,需要大规模和持续地减税。

鉴于以上理论观点,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有:一是大幅度地和持续地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并增强储蓄和投资的引诱力。二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特别是要改变国家干预的方向和内容,主张更多地通过减税实行“供给管理”,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经济。三是缩小政府开支[3]。上述这些政策主张中,减税是最重要的经济政策。

供給学派的经济理论曾经是美国里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1981年里根上任不久向国会提交的“经济复兴计划”中就有所体现。实践表明,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解决美国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里根第一任期内,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2.5%降至1984年的4.2%,这确实也是美国多少年来很少有的低通货膨胀率[4]。

(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政策内容和目标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适应引领新常态下进行的系统性改革和政策调整,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在改革层面,包括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域分割,促进生产要素有序合理流动。在政策层面,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近期任务主要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用改革的办法去完成五大任务。

中期目标是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远期是要建立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动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聚集各类创新资源的能力和内生创新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总目标是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破解“无效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是抓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所进行的体制机制改革是落脚点,而“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以贯之的“灵魂”。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供给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基层民事检察之进路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