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媛
摘要:我国高校资助政策自1978年起,经过1983年转向、1999年改革、2007年进入深化阶段。尤其是在2018年迈入改革开放的第四十个年头。本文通过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在高校资助上的政策引领,探析当前资助体系架构,梳理高校政策发展脉络,力图探究高校资助路径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高校资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J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135-02
我国高校资助政策自1978年起,经过1983年转向、1999年改革、2007年进入深化阶段。尤其是在2018年迈入改革开放的第四十个年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证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出新的契机,对高等教育资助的金额投入逐年加大,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面积、份额逐年上升。
一、政策引领与当前资助体系架构
我国在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上已经建立起扎实稳健,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燃眉之急,使之能不仅在经济上帮扶,又能“着眼长远、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资助体制”。高等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一直作为高等教育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助不仅仅是通过持续有力的物质经济支持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更是通过资助文化的涵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沃土。
二、政策描述:高校资助政策的發展脉络
(1)高校资助政策的发展缘起。为实现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等人才的培育,促进教育公平,增加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均等,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的举措。为给广大学子提供潜心创造、心无旁骛地钻研学术、安心的学习环境,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关怀管理、服务学生、贴近学生、关怀学生的重要职能。这一举措更是对国家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力支撑,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力举措。
(2)在1978年至1983年期间,高等教育保持着精英教育的种种特征,高等教育潜力挖掘的起步阶段,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不仅体现在学识素养的认可,在经济上也是通过当时的“人民助学金”基本涵盖了一名在校学生的各项教育所需费用。在1983年7月《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由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共同出台,人民助学金开始朝着人民奖学金方向转换,更为侧重的是资助和激励学习刻苦努力、生活品行节俭端正、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大学生。两项办法的出台,也是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开启了高校资助政策的一个新的篇章。
(3)在1986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报告》。在此项报告中“将人民助学金制度转变为奖学金制度(包括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
(4)在1994年,《关于核定委属高校办学收费标准的通知》由原国家教委发布,并且自1994年起,高校办学,实行统一收费制度。原国家教委、财政部下发《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对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获得资格参加勤工助学的基本形式、政策引导以及对勤工助学的积极引导进行规定,同时规定勤工助学的经费开支的使用渠道和使用规范,高校通过开设勤工助学专项基金,来作为勤工助学具体费用的资金来源。1995年发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对普通高等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学生等,推行减免政策,一减、一免,从多方面开始探索经济资助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资助。
(5)1999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重要的一年,从这一年起,高等教育从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费用的收取并轨,这里的并轨,一方面指高等教育的学费统一性,其次是高校学子和其所在的家庭对于教育支出的承担,即付出相应的教育成本。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的提升、教育成本的个人支出项的提高,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就在1999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操作规程(试行)》印发。助学贷款中明确了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贷款解决就学期间的学习费用和生活必需费用,这一性质为运用金融手段解决资助过程中的问题。自此,高校助学贷款开始以正规化、系统化的方式开展。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国家陆续出台奖学金制度,并不断完善助学贷款相关制度。2002年,国家奖学金制度开始施行,尤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但是励志好学、品德优良的学生,提供无偿的帮助,直接体现在资金的无偿资助 (下转第134页)(上接第135页)上。2004年《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自此,助学贷款步入来新的时代,即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立起来,并且日渐成为对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资助措施之一。1999—2005年六年间,高等教育的“奖、贷、助、补、减”五大方式相互融合,形成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雏形。
(6)自2007年开始,国家对于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就在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自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起,各项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办法相继出台并实施,逐步建立起以“贷、助、奖、勤、减、免、补”为主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一体系作为先进高校资助的基本框架和构建,在此基础上,各高校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业而不断探索。继续的探索是基于新资助体系实施的七大转变。第一,对于国家奖学金,侧重点不再单独面对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是面向学生全体,即取消家庭经济困难这一条件的限制,并单独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国家励志奖学金。第二,国家助学金不再是单一金额,少数名额,而是将国家助学金分为几个等级,并不断扩大资助范围,使得接受国家助学金的名额比例可以达到在校生总数的20%。第三,开设“绿色通道”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同时,各方联动,在大学生家庭所在地开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第四,教育部特别设立六大师范大学,试点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第五,发动社会中的向上力量,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第六,对于勤工助学的相应规定更加具体、明确成体系,体现在对组织机构、岗位职责、管理办法、酬金标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明确。第七,开始建立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投身国防。
三、高等教育资助路径的完善
我国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一直在快速向前发展,同时这样的发展也是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有着经济、社会等多元化的背景,但不变的是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帮扶,逐渐形成多元替代单一资助,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坚强基石,在贷款中体现为由无偿资助转变为相对有偿,从单方面考虑教育公平,变为多维度实现教育公平与效率;由最初的单纯经济支持,转向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是日渐成熟的资助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下包含着我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现有的资助体系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相适应并仍在不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黎斌,莫忧.高校贫困生资助路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2]韩丽丽,李延洲.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6).
[3]李娟,龙四古.社会保障与社会资助:中国大学生生存路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太原),2008(4):1-6.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