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

2018-03-01 07:19贾俊苓
中国教育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工具性学科教学人文

贾俊苓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新的活力,涌现出一大批轻负高效的新课例和一些好经验,令人欣喜,叫人振奋。那么如何在学科育人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何为语文核心素养;其次,语文核心素养对如今教学的改变以及影响所在。最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以此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

一.新课改下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解及现状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二.语文核心素养对如今教学的改变以及影响

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1.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列宁曾经这样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說,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正是语文工具性作用的体现。语文是广泛运用于人们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而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熟练掌握,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工具性呢?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在老师教学时教师的范读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的同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雪孩子?雪孩子为什么会动呢?雪孩子的鼻子为什么是红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过于浅显,是由于学生尚未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课文。在多次诵读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以上问题多半会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为课文一开头就介绍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当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会动是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读图,学生也不难发现雪孩子的鼻子原来是用胡萝卜做成的,所以是红的。学生一方面通过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像“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么会飞到天上变成云呢?”“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他回来后小白兔会跟他说什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教育的另一个名字叫引导,这个影响主要来自作为“人”的老师的一举一动。

2.突显人文性,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认为,要真正突显语文的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浸染熏陶,以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学生的人生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最关键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着重培养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住课本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最后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基本知识,进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白这是一篇爱国抒情的文章,然后再去探讨小弗朗士对自己祖国语言的热爱,源于一种强烈多的爱国情怀,由此引发学生爱祖国,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把人文性融合到语文核心素养之中。

3.辨证统一,有机融合,追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之美。

语文课本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偏重于某一方,更不能将它们生生地割裂开来。有人说,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理”;也有人说,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也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这些观点都说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统一,水乳交融。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作为设计者,不是为自我而设计,而是为学生而设计。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妙,读懂文字背后的寓意。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引发了学生类似的生活经验,触发了学生相似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熏陶。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爱促学,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素养,放飞明天的梦想。

(作者单位:任丘市第六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工具性学科教学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