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地缘政治vs国际法

2018-03-01 18:57草苍
文化纵横 2018年1期
关键词:海洋法中国政府主权

草苍

2016年7月,当国际海洋法法庭公布中菲南海争议仲裁的结果,支持菲律宾对南海的全部诉求后,有国际媒体预测这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game-changer)的时刻,国际法律制度可以维护弱小国家在与超级大国争锋中的权益。南海仲裁案已过去一年有余,事实是否真的如媒体预测一般呢?著名国际关系学者赵穗生最近发表论文,提出了与此相反的看法,中国在南海主权争议中是事实上的赢家,中国对这一仲裁结果的强硬拒绝,不仅表现了该法庭无法有效地执行仲裁,也表明国际社会并没有动力去兑现自身的承诺。可以说,菲律宾在国际法庭上赢了一场官司,而中国却赢得了地缘政治战争的胜利。

众所周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坚持九段线,这一主张立足于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历史说。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地图已经囊括了相关海域,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但是冷战长期的地缘政治影响导致中国的领土主张显得晦暗不明。直到2008年,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政府在领土争端中明确坚持核心利益的原则,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外交政策才发生真正改变。

2016年国际海洋法法庭的裁决,则着力于否定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历史说,认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历史为依据主张对海岛的主权,这需要争议双方或当地人的共同认同,因而中国的历史主权说并无法律依据。事实上,中国政府在裁决之前就已经知悉了可能的结果,所以并未积极参与这次裁决,而是采取抵制的办法,試图使其成为一张废纸,而裁决结果比中国预想的还要坏,以至于中国政府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四不”: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

随后中国政府开始发动媒体和外交攻势来进行地缘政治博弈。在媒体策略方面,最突出的例证是中国租了美国时代广场的大屏循环播放一个关于南海问题的三分钟视频,其中明确提出中国对南海无可争议的主权有历史和法律两方面的依据,而仲裁结果对中国主权的否定实属徒劳无功。在外交政策方面,东盟的表现是典型例子,作为一个政治联盟,菲律宾获得裁决的胜利后,只有与中国同样有领土争议的越南明确表态支持这项裁决,而其他国家都对此保持缄默,不愿意为此与中国发生冲突。

同样地,面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国际社会对这项裁决也持消极态度,即便是一贯支持菲律宾的美国,在这个问题上除了不断要求中国执行裁决结果外,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用强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意愿。到2016年底,南海裁决案在事实上成了一张废纸。

纵观这个博弈过程,中国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赢了一局,代价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是否会执行其他国际法律产生怀疑。其实,这才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外交长期以来“韬光养晦”,以至于在相应的国际机构缺乏与自身地位相称的影响力,导致国际裁决屡屡不利于中国,因而在国际社会上表达自身利益时经常受限,改善这一状况既需要中国政府长期的努力,还需要一批熟稔国际社会规则并能玩转这套规则的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洋法中国政府主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一般接受的国际规章”解析
中国与《海洋法公约》: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
《海洋法公约》的法律价值与实效分析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适当顾及”研究
中国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角色分析
中国政府土地优先购买权功能分析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
钓鱼岛主权考
海峡两岸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主权的共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