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设辨治心悸病用药规律探析

2018-03-01 06:35王鸿章张淑丽王晓华武亚涛张丽丽
江苏中医药 2018年2期
关键词:理气赤芍龙骨

王鸿章 张淑丽 刘 娜 王晓华 高 莉 武亚涛 张丽丽 付 鹏

(1.邯郸市中医院,河北邯郸056001; 2.邯郸市第四医院,河北邯郸056200;3.鸡泽县中医院,河北鸡泽057350)

心悸是一种以心中悸动不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可出现“心悸”症状,常见于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早、室早、房颤、房扑、室颤、室扑等快速型心律失常和各种类型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缓慢型心律失常。

刘建设是天津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四、五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刘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博古通今,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独到见解,积累了丰富的心悸诊疗经验。现将刘师辨治心悸病用药规律探析如下。

1 方法

收集刘建设教授于2012年至2015年在邯郸市中医院及魏县中医院开具的中药处方,并整理出其中诊断为心悸的处方105张,将处方信息以excel数据格式录入,通过建立数据透视表的方式统计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并给予排序、归类。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 使用药物种类102味,药次1905次。前40位依频次由高到低为:茯苓96次(另茯神4次、茯苓皮2次)、炙甘草82次(另甘草25次)、法半夏80次、川芎75次、生地黄73次、红参66次(另生晒参27次、太子参12次)、丹参66次、赤芍65次、厚朴63次、陈皮51次、煅龙骨51次(另生龙骨3次)、煅牡蛎45次(另生牡蛎7次)、泽泻45次、黄芪42次、石菖蒲42次、枳实42次(另枳壳12次)、远志36次、杏仁33次、大枣31次、桂枝31次、黄连30次、苦参30次、炒白术28次(另白术16次)、当归25次、生姜25次、郁金25次、柏子仁22次、麦冬21次、土鳖虫21次、阿胶19次、百合18次、竹茹17次、火麻仁15次、香附14次、白芍13次,苍术、瓜蒌、山药、水蛭、苏叶、炒酸枣仁均在10次以上。在所有102味药物中,前40位用药频率达79.53%。详见表1。

表1 前40位药物使用百分比比较 %

2.2 药物种类 使用频次在前40位的药物中,根据教材《中药学》[1]为标准归类。

扶正类:补益类药物种类较多,使用频次较高,如甘草、人参、黄芪、大枣、白术属补气类,当归、阿胶、白芍属补血类,麦冬、百合属补阴类。

祛邪类:茯苓、泽泻属淡渗利湿类,苍术、厚朴属芳香化湿类,半夏、杏仁、竹茹、瓜蒌属化痰类,此三类可归为祛湿化痰类,其种类、使用频次当属最高;川芎、丹参、郁金、土鳖虫、水蛭属活血化瘀类,较前者次之;理气类如陈皮、枳实(枳壳)、香附等;清热类有生地黄、赤芍、黄连、苦参等。

安神类:龙骨、牡蛎、远志、柏子仁、酸枣仁在安神药物里使用频率较高。

其他:如桂枝、生姜、苏叶虽归为解表药,但在心悸治疗中,桂枝可温阳化气,生姜能散水化痰,苏叶有醒脾和胃之功。

102味药物中,不乏多重功效的药物,如生地黄、赤芍有活血化瘀功效,又具清热解毒养阴之功效;瓜蒌化痰兼宽胸理气,等等。详见表2。

表2 前40味药物分类百分比比较 %

3 结论

综上可看出,刘建设教授治疗心悸病不外扶正和祛邪,倚重扶正,认为正胜则邪无所居藏,重视祛邪,强调“邪去正安”。其药物配伍主要是具有益气、养阴、补血、健脾、化湿、祛痰、活血祛瘀、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等功效。从大类可分为扶正药、祛邪药、安神药。其中,补气类、化湿类、重镇安神类药物使用频次较高。所用药物中,茯苓、炙甘草、半夏、川芎、生地、赤芍、丹参、红参、厚朴、陈皮、煅龙骨、煅牡蛎频次可观,结合心悸病的病因病机、致病特点及药物性味,人参、甘草、茯苓、龙骨、牡蛎为刘教授治疗心悸病的核心药物。

4 讨论

刘教授认为心悸的病因病机不外本虚、标实两方面。治疗时要虚实兼顾,分清主次,灵活辨证论治。

4.1 正虚为本,释扶正用药特点 刘教授认为,心悸的发病与虚密切关联,或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气血亏虚;或久病体虚,劳欲过度,耗伤气血;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中气化源不足;或七情所伤,心虚胆怯;或长期忧思不解,气阴暗耗;或汲汲于名利而不得,煎熬阴血,等等,多种原因俱可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而心悸。

刘教授辨治心悸强调扶正,重视益气养血滋阴。刘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为脾之母,子实母不虚,故治疗心悸重视补脾益气。临证善用红参,红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入肺、脾、心经,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更适合心悸病气阴两虚兼有神志症状的治疗,红参为人参蒸制而得,性温更适合温补阳气。若兼肺脾气虚明显,则用生晒参补脾益肺;若兼热、脉细数,则用甘平之太子参以益气生津而兼清热;如兼脾气亏虚明显,则合黄芪相须为用,以增强健脾益气之力。甘草、大枣健中州而兼调和诸药;白术健脾益气,利湿祛痰。若兼阳虚者,桂枝以温补心阳,温通经脉,合甘草为桂枝甘草汤,“辛甘发散”以生阳气,“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麦冬、百合甘微寒,入心、肺经,可养阴润肺,更兼清心除烦安神;白芍养血敛阴,守而不走;当归补血、活血,走而不守;阿胶为补血滋阴之良药。

4.2 痰瘀为标,析祛邪药物运用 《素问·经脉别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2]542气、血、津液生理状态下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病理状态下可因各种致病因素形成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而痰饮、瘀血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刘教授认为痰瘀阻滞是引起心悸的重要原因,或操持劳损,外感时邪,瘀阻心脉;或心阳虚衰,津液不布,凝聚为湿为痰,上凌于心,痹阻心脉;或内有宿痰郁火,或痰瘀蕴久生热,扰乱心神,均可致心悸。痰瘀、水湿不除,则气、血、阴、阳不能回归其舍,心悸不得纠正,故治疗心悸应扶正兼重祛邪,痰、湿并重,湿去则痰乏化源,痰除则湿有退路。

《伤寒论》《金匮要略》含茯苓方剂有近40首,用治心悸达至臻境界。刘教授崇尚仲景,善用经方,临证使用茯苓得心应手,认为茯苓归心、脾、肾经,性味甘淡平,不温不燥,药性平缓,虚实兼治。茯苓健脾益气,并利水饮以除痰湿,且常与泽泻配伍以利水,与半夏配伍以祛痰,与厚朴、苍术配伍以燥湿。另有茯苓皮长于行皮肤水湿,茯神长于宁心安神,根据疾病特点,茯苓皮、茯神可行进退,与茯苓或合用或单用,灵活裁夺。常用方剂由五苓散、猪苓汤、二陈汤、温胆汤等加减而成。

半夏善治脏腑湿痰,适当配伍可治疗一切痰病,半夏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多种制品,刘教授临床善用法半夏,意在取其长于燥湿化痰,且温燥之性较弱,痰化而不伤阴。另外,杏仁化痰并开上焦之气,竹茹化痰兼以除烦,瓜蒌化痰兼宽胸理气,为治疗心悸常选之化痰药。

刘教授治疗心悸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首推川芎,其次为赤芍、丹参、郁金,诸药均归心经。川芎归肝、心包经,为“血中之气药”,可行气活血止痛,与活血药同用加强活血化瘀力度,与理气药配用增加理气止痛功效,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通达全身,可用于各种瘀血证的治疗。赤芍散瘀止痛兼有清热凉血功效,对血瘀郁久蕴热者更适合,常和生地黄配伍使用,散瘀清热,活血养血。丹参活血养血,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美誉,祛瘀而不伤正,且具除烦安神功效,更适合于心悸病的治疗。郁金活血、行气、止痛,兼能解郁清心,治疗神志不宁之心悸。对病程较久、病情顽固、瘀血程度较重者可加土鳖虫、水蛭、全蝎等虫类药物以其钻剔走窜取通经达络、破血逐瘀之功。“血不利则为水”,水湿阻滞亦血瘀,对因瘀致痰、因痰致瘀者,更取益母草、泽兰活血兼利水之功效。

4.3 神安悸定,合理运用安神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生血”,《灵枢·大惑论》云:“心者,神之舍也”,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密切相关,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2]2727,因此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心悸,最终均有心神被扰、心神不宁的表现,同时神志异常可导致心悸发作或加重,两种情况临床均属常见。故治疗心悸时应考虑神志因素对心悸病的影响,重视安神药物的合理运用。

仲景常用龙骨、牡蛎以安神定悸,如“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之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3],均是神志异常伴发心悸的典型方剂。孙思邈观察到心悸多伴发神志症状,如善忘、恍惚愦愦、喜独语多梦、多魇、梦寐恐畏等,故其治疗常辅以镇静安神之品,如远志汤、茯神汤、大小定心汤等20余首安神方剂[4]。

刘教授临证偏重于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药,心悸患者情绪多烦躁甚则躁扰不安,或素有肝阳上亢者,适宜龙骨、牡蛎以入药,重镇安神并可平肝潜阳;如素有胃病反酸烧心者,可用煅龙骨、牡蛎兼以收涩制酸。同时筛选养阴安神药物的适应症,酸枣仁养心益肝,归心、肝、胆经,可治肝虚有热的“虚劳虚烦不得眠”,为养心安神要药;柏子仁养心安神兼润肠通便,兼有便秘的患者可选择使用;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可交通心肾,更适合于心肾不交的失眠不寐。此外,郁金、合欢皮可解郁安神,对心气不足、情绪低落者可选择使用。

4.4 热扰心神,清热泻火悸自安 李东垣[5]曰“心神烦乱、怔忡,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有似懊之状,皆隔上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治用安神丸以泻火补气、滋生阴血,药以黄连之苦寒,甘草、生地黄之甘寒,当归补血,朱砂安神。

刘教授指出,或因气郁生热,或因痰瘀蕴久生热,或素有肝火亢盛,或阴虚生热,或外有热邪入心扰动,皆可能出现火热征象,热扰心神,心神不安而致悸,治疗上可佐以清热泻火药。刘教授常用黄连、苦参、生地、赤芍等,黄连归心、肝、胃经,善清心胃之火,又清肝热;生地、赤芍清热同时可滋阴凉血散瘀,更适合兼有阴虚证、血瘀证的情况。

4.5 气乖邪生,气机调畅痰湿化 气机表现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有“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明确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2]1580。“运血者即是气”,气行不畅则血流缓慢形成瘀血阻滞脏腑脉络,升降异常则脾不化水湿,由是水湿痰浊生而心悸作。

刘教授认为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理气可化瘀。脾虚湿阻者,理气可运脾化湿,肝气郁滞者理气可疏肝解郁。心悸病常兼情志异常,调理气机可解郁安神。刘教授临证理气药常用枳壳、陈皮、香附、薤白等,枳壳长于理气宽胸;陈皮其气芳香,辛行苦降,功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香附行气通络,化痰止咳;薤白辛开苦降温通,善于宣通胸中阳气,温散阴寒痰浊凝滞,疏通胸中气机。

综上,刘教授认为心悸为本虚标实之症,心之气血阴阳虚弱为本,痰湿瘀血阻滞为标,虚则心失所养,心动不安而心悸;实则痰瘀阻滞,气血运行受阻,或蕴久生热,心神被扰而心悸。治疗强调扶正祛邪、分清主次、灵活辨治,临证用药体现了以益气阴、逐痰瘀为主,同时注重安神定志、调畅气机、清热泻火合理配用的理念,形成了较成熟的心悸诊治思路和学术特色。

[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2] 张登本.白话通解黄帝内经[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3] 张仲景.注解伤寒论[M].成无己,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9.

[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1.

[5]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6.

猜你喜欢
理气赤芍龙骨
Meta-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qi Huoxue drop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架龙骨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新疆赤芍
赤芍与辛芍组方中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
识别真假龙骨
煅龙骨现代临床量效关系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