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群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安徽 合肥 230011)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临床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1]。而随着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增加患者其他系统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尤其以心血管风险最为显著[2],为此开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措施,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1~6月收治的55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5~76岁。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5指南诊断标准[3],均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心、肝、肾功能损害;②生活自理能力良好;③学习能力较好,能配合完成本研究且能顺利完成随访;④均被告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生活自理能力差或生活依赖较强患者;②合并其他肿瘤患者;③无效或失访病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平均年龄(64.81±5.91)岁,高中以下9例,高中或中专11例,大专及以上1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5.23±5.42)岁,高中以下8例,高中或中专10例,大专及以上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临床心血管常规护理,具体包括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运动护理等。
观察组给予临床改进护理干预,即对心血管常规护理中出现的不安全或不良影响因素进行改善、优化的改进护理方式。
两组患者均在护理干预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患者护理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医护人员、医院机构三个维度,满意度总分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80分为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满意度+较满意度。本研究调查工作均由我科室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师2名、实习护理研究生2名共同担任完成。
应用SPSS 19.0版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对临床心血管护理满意度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血管护理满意度比较(n,%)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心血管护理中出现因不安全护理或不当护理而影响患者康复或加重患者病情11例(20.0%),其中对照组8例(32.0%),观察组3例(10.0%),其中因患者不遵从医嘱因素引起6例,因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过硬或违规操作因素引起4例,因医院设备陈旧因素引起1例。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血管护理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情况比较(n,%)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血糖浓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极易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进而导致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的并发症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开展防范心血管疾病风险护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1.1 患者因素
主要表现为缺乏对糖尿病疾病的正确认知和理解,这主要与患者日常生活的自我规范和约束力不足有关;此外大多数患者年龄偏大,其本身各器官功能不足,再加上因罹患糖尿病而产生较为明显的心理负性情绪,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遵医行为下降[4]。
3.1.2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在对糖尿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规范操作,以及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医患矛盾激化或医疗事故的出现;其次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对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方面相关知识的掌握不足,难以及时、准确地解答患者疑问,降低了患者的信赖度,导致后续护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1.3 医院因素
主要表现为对糖尿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设备的更新和置换不足,导致无法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监测和预警;其次在病区以及病房内的硬件设施不足,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如院内跌倒等。
3.2.1 患者因素应对措施
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导,使患者能够准确认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并能坦然面对预后和并发症;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使糖尿病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出院后的遵医行为[5]。
3.2.2 护理人员因素应对措施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知识培训和考核,制定并实施严谨、科学的操作准则,出台符合医院实际的考核和奖惩制度,最大程度地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3.2.3 医院因素应对措施
院方要做好硬件设施的更换和维护,改善病区和病房条件;定期开展院内免费糖尿病知识讲座,积极与社区联合开展免费公益义诊和咨询,提高自身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出台并履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积极吸引人才和提高医护人员自身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定期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调查并针对性的给予优化改进,对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科室护理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