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赏句

2018-02-28 21:39顾冬梅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

顾冬梅

摘 要:语文的阅读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品读,只有深入文本去品味解读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增强语文阅读与学习的趣味,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不断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是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的解读由肤浅走向深入,真正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74-1

深度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深度阅读的采用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阅读与学习的趣味,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不断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此外,深度阅读还可以促使学生从被动阅读到主动体验,从单纯理解到心灵启迪;能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能使学生对文本加进个性化的、合理的理解、感受或推测。

一、寻找意义共同点

学生喜欢有活力有张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从学生出发,并在教学时,让学生思维尽情地发散,一旦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学生之间就会在相似的语言情境中获得对文字不同表达方式的共通理解,或者是對某一知识点的准确运用。在《台湾的蝴蝶谷》中,我设计了如下片段:

1.比较句子。

(1)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2)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飞到山谷里来聚会。

◆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给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 我们是否学过动词的准确用法,找一找前面课文中出现的例子。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蝴蝶赶去山谷聚会的场景,运用一系列的动词,体会蝴蝶群飞的壮观景象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后,教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很自然地联系到前面课文《木兰从军》中相似的知识点出现:“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让学生体会在平时的写话或今后的写作中,运用合适的词语进行场景的描写,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并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词语所赋予句子的意义,让读者走入文本。

2.将下列句子转换成成语。

(1)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2)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在长久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积累是无意的死记硬背,容易遗忘,而且不会运用。但是没有语言环境的单纯的词语解释,低年级的学生又无法完全理解,他们依然需要靠具体的实例来获得理解。在《司马光》一课之后的读读背背中学生就要学习这样一组词语“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而这篇课文就对这四个成语做了很有力的解释。根据课文的描述,句子的出示与比较,在教师的有意融合下,打通了词语和句子之间理解的障碍,并且让学生在互相领会中得到了更准确的理解。

二、确定合适深入点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既要重视对文字的局部观照,又不能无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依据教材内容,对留白部分进行扩充、想象,要关注到文本本身独特的或是整体的表达方式。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为例:

1.想象思考:

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山泉水喝喝,累了 ,困了 。

2.朗读训练:

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

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

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

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

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

在第一题的想象中,我们既关注课文内容本身,体会沉香的一路艰辛,又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文字中形成与主人公情感的共鸣。低年级的学生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方式也很重要,而在这里我们提供的表达方式一方面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是对文中整齐句式的体会运用。而同时,读完整段文字,我们还要能感受到旬式的整齐美,文字之间的节奏感,这种语文的直觉对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第二题中,教师改变了文字编排的方式,以直接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了出来。

三、选择正确训练点

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对知识掌控能力的不足,常常导致低年级的学生缺少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局限在对局部字词的关注,而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味串讲的现象,不论年级、不论内容本身,只是带着学生走马观花的将课文理了一遍。那么,既然低年级学生关注的是字词本身,那么我们就实实在在地依据学生心理和认知水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他们了解字词、准确使用。只有在获得对字词的准确使用以后,学生才会逐步过渡到对句、段的准确表达。

1.比较句子。

(1)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的。

(2)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给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词语积累。

鲜红鲜红

这是《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设计的上面两个训练点,题一关注的是ABAB类叠词蕴含的意味,如句中所用词语的意义,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题二是对这类叠词的扩充与运用, 教师要求学生能将自己想到的词语,放到句子中进行积累,这些看似简单的练习,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依然非常重要,从感悟、想象高深的文字祭坛走下来,给学生一个文字积累,并在积累中走向运用的过程。

总之,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时,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注意训练方式的简约优化,训练过程的层层推进,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细而不繁,深而不涩。那么,深度阅读必将直指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
欢乐的课堂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生写话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