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牙槽神经管的CBCT影像与拔牙术中暴露的对比研究反

2018-02-28 21:33刘春临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30期

刘春临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32

摘要 目的:探讨下牙槽神经管的CBCT影像与拔牙术中的暴露情况。方法:收治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60例,由2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进行微创拔牙操作,观察下牙槽神经管暴露情况。结果:颊侧组术后神经管暴露8例,舌侧组术后神经管暴露3例,根间组术后神经管暴露1例,插入组术后神经管暴露5例。结论:微创拔牙术中下牙槽神经管暴露的可能性不完全相同。

关键词 锥束CT;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下牙槽神经管

因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的损伤与欲拔除的阻生磨牙牙根的位置关系有很大的相关性,本研究就不同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牙根与下牙槽神经血管的颊舌向位置关系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暴露情况做一对比、研究,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分析信息。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患者60例(68颗患牙),对其进行CBCT检查,分析数据。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45岁,平均22.4岁。②全身情况:全身无系统性疾病和慢性疾病史,无影响骨代谢的慢胜疾病史,无长期服药史,女性非妊娠、非月经期。③专科情况: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处无冠周炎,无根尖周囊肿、根尖炎、无肿瘤及骨折等病变。曲面断层片示:患牙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根發育完全,与下牙槽神经管接触或超出下牙槽神经管。

方法:普兰梅卡3D锥形束CT机,曝光大小90 kV,13 mA,曝光时间12 s,扫描时间18 s。CBCT检查:所有患者均由临汾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同一影像医师进行CBCT影像拍摄。患者身穿辐射防护服,站立位,矢状定位线定位于患者的正中线,牙列正中咬合位轻触咬合板。由同一放射医师进行读片分析,将重叠位置分为4种: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牙根位于下颌神经管颊侧、舌侧、穿行于下牙根之间、牙根插入下牙槽神经管内。位于颊侧者为颊侧组,21例;位于舌侧者为舌侧组,25例;穿行于牙根之间者为根间组,8例。牙根插入神经管内者为插入组,6例。

临床观察与随访:所有病例均由熟练程度相近的两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进行微创拔牙操作,观察下牙槽神经管暴露情况,并进行术后追踪随访。根据观察随访结果统计数据。

下牙槽神经管暴露情况分型:①拔牙创底部光滑完整,未见缺损;②拔牙创底部神经管处可见明显骨质缺损,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部分暴露。

统计学方法:采用SAS 9.1软件对进行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术后观察,颊侧组神经管暴露8例,舌侧组神经管暴露3例,根间组神经管暴露1例,插入组神经管暴露5例,其中颊侧组1例与舌侧组3例未能观察到神经管暴露是否被排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说明各研究组微创拔牙术后下牙槽神经管暴露的可能性不完全相同,其中插入组下牙槽神经管暴露可能性最大,舌侧组、颊侧组、根间组下牙槽神经管暴露可能性依次变小。

讨论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影像学检查在避免或减少术中损伤下牙槽神经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当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同下牙槽神经管存在某种程度的接触关系时,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在拔牙术中受损的概率会明显增加。拔除下颌后牙时,对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的空间结构及与周围组织间关系的充分认识是对其术前判断及治疗的关键。

对于下颌阻生齿拔除术术前风险评估,多借助于全景片、根尖片等传统影像学检查,Estrela等通过对比888例PR和CBCT影像,认为CBCT的灵敏度明显高于PR与OPG,该研究提示CBCT可以为口腔医师提供更为清晰、精准的影像及可靠数据。

张波等认为CBCT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阻生牙同下颌管位置及接触关系的规律,从而帮助尽量降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概率。本研究通过CBCT影像学分析后进行微创拔牙操作,术后观察拔牙创暴露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认为舌侧组、颊侧组、根间组、插入组下牙槽神经管暴露可能性不完全相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插入组下牙槽神经管暴露可能性最大,舌侧组、颊侧组、根间组下牙槽神经管暴露可能性依次变小。其中颊侧组1例与舌侧组2例患者拔牙术后出现下唇麻木症状,颊侧组神经损伤患者随访2个月后好转,舌侧组随访6个月后症状消失。插入组下牙槽神经暴露可能性最大,应与其下牙槽神经管壁骨质缺损有很大的相关性,舌侧组暴露率较其他组大,应与拔牙术中牙挺向舌侧用力时损伤舌侧骨板有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