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涛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10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置入联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收治C型骨盆骨折患者26例,采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置入联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6例患者切口、骨盆骨折均实现Ⅰ期愈合;术后Matta评分、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8.5%和92.3%。结论: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置入联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 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置入;外固定架;C型骨盆骨折
C型骨盆骨折属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一种,其同时存在旋转移位和垂直移位,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虽能实现较好的骨折复位和内固定,但其创伤性大、术后并发症多。近几年来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术逐渐被应用于C型骨盆骨折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重点探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置入联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C型骨盆骨折患者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1~65岁,平均(43.2±2.3)岁;其中高空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致伤10例,挤压伤4例,重物砸伤4例。排除A、B型骨盆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给予外固定架固定及股骨踝上牵引,行CT检查,确保骨盆环移位得到纠正后开始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骨折移位情况,移位明显者给予Schanz螺钉闭合复位。复位后于髂前、髂上横联线中后1/3交点处进针,取一小切口分离软组织直至髂骨。C型臂X线机透视下从骨盆断面水平线,从后外向内成20°;从骨盆冠状面横切线,自下而上成10°,将内径2 cm的套管置入切口直达髂骨,打入2 mm导针,穿过髂骨、骶髂关节直至s1椎体内,不得超出骶中线。导针穿入正确位置后,拧入直径6.5 mm的中空松质骨拉力螺钉,骶骨螺钉置入后再行外固定架固定。患者术后≤3个月患侧不负重,>3个月拆除外固定架,行负重训练。
观察指标:术后对患者随访0.5年,观察患者切口、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骨折移位情况进行评价。其中术后骨折移位<4mm为优,骨折移位4~10 mm为良,骨折移位11~20 mm为可,骨折移位>20mm为差。术后采用Majeed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肢体功能进行评价,包括疼痛、运动功能、步态、工作恢复及神经损伤恢复情况等。其中85~100分为优,70~84分为良,55~69分为可,<55分为差。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結果
患者切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切口、骨盆骨折均实现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复位丢失情况,无骶髂部或耻骨结节部位疼痛发生,骨盆基本对称;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骨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
患者术后Matta评分、Majeed功能评分情况:26例患者术后Matta评分、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8.5%和92.3%,见表1。
讨论
C型骨盆骨折多发于骶髂关节处,多为受外界强烈暴力冲击作用所致,患者骨盆稳定性较差,且常伴有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直肠损伤、神经损伤等。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创伤性大,术后并发症多,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指出,对于无明显移位或有移位而术中可行闭合复位的C型骨盆骨折患者不宜行开放手术,应选择创伤性较小的内固定术,包括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开放前路或后路钢板内固定术。
开放前路或后路钢板内固定术虽能实现较好的解剖结构复位固定,但开放前路钢板内固定术仅对骨折断端有一定的连接固定作用,其抗应力能力较弱,手术损伤大;开放后路钢板内固定术中所用钢板对骶骨存在较大应力,易对骶神经造成损伤,手术风险性较大。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稳定性好、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适用于骨折、脱位能够闭合复位成功的患者,即使闭合复位不成功,也可通过小切口复位经皮内固定。本次研究中26例患者切口、骨折均实现Ⅰ期愈合,术后Matta评分、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达到88.5%、92.3%,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骨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联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可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纠正骨盆旋转移位,有利于闭合复位的顺利完成,且能够维持骨膜血液循环,消除过多的异物刺激,减少骨感染的发生。
总之,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置入联合骨盆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疗效确切,骨折愈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