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娜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骨创伤患者进行手术后,会给其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如血液停滞、粘稠甚至静脉损伤等[1]。而且由于患者术后活动不方便,下肢静脉回流受到影响,因此较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从我国数据统计上来看[2],有效且适宜的护理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该文以该院2015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收治的126例骨创伤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部分患者施以常规护理,部分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研究。
选取该院收治的126例骨创伤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所选患者均经X线等影像学确诊。对照组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在 20~65 岁,平均年龄(44.62±5.24)岁;创伤部位为:胫腓骨12例,腰椎15例,肱骨10例,肋骨9例,股骨15例,其他2例;骨折类型为:斜型28例,螺旋型22例,横型13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27例;年龄在 21~64 岁,平均年龄(44.03±5.47)岁;创伤部位为:胫腓骨10例,腰椎12例,肱骨12例,肋骨8例,股骨14例,其他7例;骨折类型为:斜型30例,螺旋型23例,横型1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其中对照组方法如下:对患者行入院指导、健康宣教,嘱咐患者遵医用药,室内定时通风,保障适宜温度,适当心理干预。观察组方法如下。
1.2.1 基础护理 在上述基础上添加基础预防,手术中,动作精细、轻巧,最大限度对患者盆腔以及四肢周围静脉行保护,避免静脉内膜损伤。手术结束高抬患者患肢,有效促进患者静脉回流。对患者行详细健康训练指导,如患者出现方式、力度、频率等不恰当性给予适宜指导。嘱咐患者多进行深呼吸运动,以此产生胸腔负压,促进静脉回流,告知患者必要性并予以指导。
1.2.2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若患者无并发症征兆,则可指导其进行踝泵运动。若患者出现中风等并发症征兆,则应增加足底泵与充气挤压泵,于每日上午和下午分别治疗1 h。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并指导其每日清晨进行肌肉与关节活动。教授患者进行踝泵运动,背屈约20°,跖屈约45°,每日训练50组。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制定健康评价表,将其挂于床尾,并定期评估教育效果。
1.2.3 药物预防 患者在手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入低分子肝素钠,依据患者个体情况,遵医嘱行其他药物预防。普遍可选用维生素K拮抗剂,对其使用剂量及凝血酶时间进行监控,普遍在3.0 s之内,控制于2.0~2.5 s间,另外注意监测患者肝、肾功能。
1.2.4 疼痛护理 定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与其交流,判断其疼痛类型或原因。耐心讲解疼痛的缓解办法,使其自主调整不良情绪。指导患者科学使用止痛药,尽量采用物理止痛方法,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1.2.5 饮食指导 叮嘱患者多饮水,多进食高纤维、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热量与低脂食物,多食蔬菜与水果,确保营养均衡。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告知其忌辛辣与刺激性强的食物。
(1)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流速度;(3)依据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满分100分,分值在85分以上为十分满意;70~85分为满意;51~69分为基本满意;51分以下为不满意;(4)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股静脉血流量与股静脉血流速度。
建立Excel数据库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软件工具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且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具体见表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对比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流速度,具体见表2,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护理前后血流速度对比[(±s),cm/s]
表 2 护理前后血流速度对比[(±s),cm/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63)观察组(n=63)19.25±2.88 19.46±2.05 23.87±4.26 29.98±4.52 t值 P值0.472 0.638 7.808 0.000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具体见表3,观察组满意率95.24%(60/63)大于对照组80.95%(5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0,P<0.05)。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具体见表4,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研究发现,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3.17%低于对照组1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流速度,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观察组血流速度(29.98±4.52)cm/s高于对照组(23.87±4.26)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骨创伤患者中应用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3]。其原因可能在于常规护理适用范围较广,不具有针对性,而预防性护应用在骨创伤中较为适宜,且具有针对性[4]。因此具有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另外在护理后观察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下肢静脉回流受到影响造成,因此血流速度加快,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得到控制[5]。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满意率95.24%大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应用预防性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应用预防性护理可降低血液与血浆的黏稠度,降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
表4 对比血流动力学指标(±s)
表4 对比血流动力学指标(±s)
组别 股静脉血流峰速度(cm/s)股静脉血流量(L/min)股静脉血流速度(cm/s)对照组(n=63)观察组(n=63)23.54±4.76 17.24±4.66 421.58±40.33 314.68±38.24 16.27±3.09 11.68±3.15 t值 P值7.507 0.638 15.267 0.000 8.256 0.000
综上所述,研究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应用预防性护理具有显著意义,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