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中的应用效果

2018-02-28 02:19赵培文王璐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患肢下肢程度

赵培文,王璐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骨折是指因摔倒、扭伤等间接暴力或冲撞、打击、压砸等直接暴力致使骨结构断裂或移位,下肢是人体主要承重部位,骨折发生率高[1]。下肢骨折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骨科疾病,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以外固定、内固定术最为常见[2]。肢体肿胀属于机体正常应激反应,多因周围组织损伤、活动受限、静脉回流障碍等原因所致,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会影响患肢血供,使患者感受疼痛,不及时处理易引发组织感染、坏死等不良事件,阻碍患者术后骨折修复及锻炼,甚至引发静脉血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低下,预后差。该次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为研究时段,就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应用强化护理干预对患者肢体肿胀的改善效果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选用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96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肿胀。纳入标准:均符合《外科学》中关于下肢骨折的评价标准[3];符合手术指征并接受手术治疗;均清除研究内容并自愿加入。排除标准:多发性骨折者;合并脏器、系统疾病者;语言、听力、智力障碍者。其中39例为胫腓骨骨折,17例为足踝部骨折,40例为股骨骨折。其中肿胀I度26例,II度51例,III度19例。研究组48例,男29例,女19 例;年龄 21~67 岁,平均年龄(41.9±5.7)岁。 参照组48例,男32例,女 16例;年龄 19~69岁,平均年龄(42.3±6.3)岁。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2个不同组别,2组患者骨折原因、类型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给予一般术期护理。定时监测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患肢温度及颜色变化、切口出血、渗液情况,指导患者取正确、舒适体位,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鼓励、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

研究组同时加强肿胀护理干预。具体方法:(1)健康宣教。根据患者接受教育程度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肢体肿胀原因、症状、危害、预防与解除方法以及术后相关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肢体肿胀的认知水平,使患者意识到肿胀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从而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护理、康复配合度。(2)病情监测。术后定期用皮尺测量并记录患者患肢与健肢周径差值,评估患者肿胀程度,1次/d;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对患者患肢皮肤温度、颜色、静脉血流充盈情况及肿胀程度变化进行定时监测,有皮肤发紫、潮红等异常情况时及时进行处理。(3)切口护理。术后通过无菌敷料、弹力绷带将患者患肢进行加压包扎以减少伤口渗血,以患肢有压迫感且不影响远端血运为宜,且忌包扎过紧,持续3 d;对患肢远端血流情况进行密切关注,1次/2 h,如患者有疼痛明显、麻木、痉挛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进行重新包扎;术后1~2 d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毛巾包裹冰袋对伤口及周围皮肤组织进行冷敷处理,刺激皮肤,冰敷过程中应掌握冷敷温度、时间、频率,避免引起冻伤,加重患者不适感。(4)体位指导 采用绷带悬吊、软垫、气垫垫高等方式将患者患肢抬高20°~30°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更换体位,避免部分关节、皮肤长期受压,降低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5)康复锻炼。根据患者患肢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远端关节屈伸、环转运动、肌肉收缩、直腿抬高等主动、被动运动,训练强度以患者感受不疼痛、不劳累为宜,逐渐加强。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改善情况、干预前后VAS疼痛评分变化、肿胀消失时间、护理满意评分。根据患肢皮肤状况评估患者肿胀程度[4],分为0度(皮肤状况好,未见肿胀)、I度(轻微肿胀,有皮纹)、II度(无皮纹,皮肤呈紧绷状态,皮肤温度较正常皮肤处温度偏高)、III度(皮肤紧绷、发亮,且伴有张力性水泡)。VAS评分用于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比。

1.4 统计方法

用 SPSS 20.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n(%)]、(±s)分别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胀程度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明显改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肢肿胀程度比较[n(%)]

2.2 VAS评分、肿胀消失时间

研究组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参照组且VAS评分、肿胀消失时间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各指标比较(±s)

组别VAS评分(分)干预前 干预后肿胀消失时间(d)护理满意评分(分)研究组(n=48)参照组(n=48)t值P值4.5±0.8 4.3±1.0 1.082 0>0.05 1.8±0.4 2.7±0.9 6.331 1<0.05 4.6±0.7 6.8±1.5 9.208 1<0.05 9.0±0.2 8.1±1.2 5.125 5<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以及建筑业、交通业的发展,骨折发生人数持续增多,以下肢骨折最为常见,引起了临床上高度重视。肢体肿胀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病症,发生主要与血肿(骨折和手术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或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血管内液及组织液外渗)、体液回流障碍(静脉肿胀增加静脉血管通透性;术后血管损伤,活动受限,血液循环慢)、血浆胶体渗透压力降低(术后炎症反应,患肢微循坏紊乱)、包扎或固定不当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及时消除肿胀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压迫患者血管、神经,阻碍患肢远端血供,延缓伤口、骨折愈合,甚至引发组织感染、坏死、甚至截肢,影响患者康复进程[5]。因此,预防、消除骨折术后患肢肿胀是临床护理的重点。该次对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患者给予强化肿胀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系统性健康知识宣传能增加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使患者了解肿胀原因、消除方法等相关知识,从而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护理效果。持续加压包扎能增加组织内部压力,闭合小血管,减少血管内液及组织液外渗,减轻肿胀程度[6]。冷敷能加强血管收缩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及神经肌肉敏感性、兴奋性,从而起到减少切口渗血、减轻疼痛、缓解肿胀的作用[7]。对患者给予体位、康复锻炼指导能活动局部关节、肌肉,促进淋巴、血液回流,加速消除肿胀,促进骨折愈合。

综上所述,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应用强化护理干预对患者肢体肿胀改善效果明显,能迅速减轻患者术后肿胀程度,加快肿胀消退,降低患者疼痛感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躯体、心理上的舒适度,提高患者康复训练配合度,促进患者骨折愈合,缩短患者预期住院日,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患肢下肢程度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