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二科,吉林吉林 132000)
在众多的老年患者当中,“心力衰竭”是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的一种重大疾病[1],而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当中,临床中,常常会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围术期的护理不当,长期卧床,药物反应等,会导致心力衰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该次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以2016年6月—2018年6月为研究时段,对“护理干预”在老年心力衰竭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讨论,现报道如下。
经伦理委员会同意,且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随机选取该院老年心力衰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8例,分作A、B两组,其中,A组3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24:10,最小年龄62岁,最大年龄83岁,平均年龄(71.26±2.85)岁;B 组患者中,男女比例 21:13,最小年龄59岁,最大年龄87岁,平均年龄(70.55±3.14)岁。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次研究中,设A组为观察组,B组为参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一定的常规治疗,如监护心电、血肿清除、脱水等诊治,待两组患者的病情足够稳定后,对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护理[3]。
其中,参照组的患者仅仅进行基础的护理工作,例如,给予患者一定的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干预,对患者的药物使用进行指导等[4]。在严密监测B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基础上,进行患者翻身的护理,帮助患者抠背,为患者提供小软枕,使其能够保持15°的患肢抬高状态等[5]。
而在观察组中,除了进行上述的基础护理外,还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护理干预。
(1)护理措施的制定要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合理干预,患者未清醒的时候,固定患者踝部,协助进行患者的被动运动。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握住患者的前足部,做踝关节的被动双下肢交替、足内外翻、屈伸运动等运动[6]。
(2)护理人员要定时按摩患者的比目鱼肌、腓肠肌等,通过对下肢肌肉的按摩,形成静脉血管内压力,频率在每个部分20下,1次/d[7]。
(3)当患者清醒过来后,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床上运动,如卧床足踝运动的指导。过程中,要求患者足踝关节屈伸,交替进行双侧足踝关节的运动,床上膝关节屈伸运动等,频率在每侧各20下,3次/d[8]。
(4)此外,在患者消退麻醉后,还需要进行呼吸训练。护理人员进行患者深呼吸的指导,频率保持在1次/d,30~60 min/次[9]。
采用 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表1可知,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为8.82%,与B组23.55%相比,相对更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A、B两组患者进行(不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护理后比照表
观察表2可知,A组护理满意度为97.06%,与B组79.41%相比,相对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A、B两组患者进行(不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护理后满意度比照表[n(%)]
在临床中,心力衰竭,特别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当中,是很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究其原因,除了痛长期卧床昏迷等因素有关,也同患者长期静脉输血有关,而一旦心力衰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引发肺栓塞等,是对患者生命的一种危机[10]。所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积极参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过程,积极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11]。
在此次研究例,采取的临床护理干预,包括了:在患者未清醒时,进行被动的肢体运动,如,患者足踝关节内外翻、屈伸、交替双下肢等运动,其目的在于避免患者的肌肉发生萎缩,以及避免在对患者进行患肢静脉输液时,损伤到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
在观察组的干预护理中,还包括了:按摩患者的比目鱼肌以及腓肠肌,使其静脉血管由下至上的形成一定的压力,通过梯度改善患者的血液流速,促进患者的血液流动[12]。
如患者清醒,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干预护理,包括了:对患者进行床上运动的指导,如卧床进行足踝运动等。如患者稳定病情后,可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如康复锻炼的指导,争取患者及早下床,从而有效地对患者的血流进行改善,进一步的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13]。
综上所述,在以护理干预进行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干预护理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预防效果,其临床血栓的出现率,有了明显的降低,并且显著提升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程度。因此,可以说,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上,干预护理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效果显著,可以在今后的有关治疗中,进行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