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市空间开发,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

2018-02-28 00:25陆筱璐
东岳论丛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设施空间

陆筱璐

(国家行政学院 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北京 10008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应当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尤其是新时代对文化的期待和需求,文化还需要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融合。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7.35%①统计局:《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4%》,http://news.ifeng.com/a/20170711/51410652_0.shtml。,城市人口将近5亿。城市不仅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提高人民幸福感,体现国家文化独特性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城市建设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推动文化产业与城市的结合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城市的空间建设已经不是简单的物理规划,而是成为一种以空间为重要生产要素,以文化展示和交流为主要目的,以创意阶层为主体,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模式。

一、新时代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样化的城市空间

目前,文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诸多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不仅如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需要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消费”的工业闭环,更是涉及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现文化自信等深层次的问题。城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城市空间功能的多样化,例如便利设施功能多样化、交通道路与步道的混合、社区人口规划、文化活动等方面,都对促进新时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有重要影响。

首先,从后工业时代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来看,空间内多样化的文化便利设施和生活便利设施的空间能够集聚大量的人群*克拉克的场景理论和弗罗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中多次提到该观点,并且有大量数据的证实,参见[美]特里·N·克拉克:《场景理论的概念与分析:多国研究对中国的启示》,《东岳论丛》,2017年第1期;《回归土地落入场景——场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东岳论丛》,2017年第7期。。如果城市区域内有丰富的便利设施,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由于具备“方便”“快捷”“有文化气息”“创意氛围浓厚”的特质,多样化的人群会在区域大量集聚,激发大量的文化创意和文化消费机会。例如,在中关村创意大街,由于具备充足的创业服务设施、咖啡馆、餐厅等生活便利设施,又处于便捷的地理位置,因此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最终能够集聚大量的创新创意人群和投资人。其次,在城市空间内打造适宜步行的交通步道,能够提高区域环境的舒适度,也符合文化创意阶层、休闲旅游人群对发展区域的选择条件。步行道路的设置能够加强邻里及陌生来客之间的社会纽带,促进文化的沟通,进而促进产业的生产和艺术消费。此外,通过房屋政策、社会政策等,使区域内人口、活动多样化,也有利于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因此,新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城市多样化的优质空间载体来保证其未来可持续性。

二、展示城市空间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传播

城市空间是充分体现城市文化品牌与特色,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城市品牌的打造能够扩大城市对外的辐射影响能力,吸引外部的生产要素和潜在消费资源进一步进入城市,提高城市经济和文化实力。我国历史悠久,多数城市具备特色的文化历史资源,却缺乏进一步的开发。总体上,在“文化广场建设热”“会展中心建设热”“标志性建筑建设热”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造成了许多千城一面、资源浪费的问题,反而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色。

根据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共享”“定制化”“个性化”的特点,城市的文化空间应当与当地不同内容的文化产品相结合,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事实上,依托不同的文化资源,城市空间的发展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例如,在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地区,可以借鉴“印象·刘三姐”等文化旅游融合模式,凸显文化旅游产业空间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增强地区吸引力。在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与城市品牌相结合时,不仅要重视产业的办公用地建设,也要留出充足的公共场所,保证人群和文化产品能够近距离的接触,进而体验文化产品,提高文化消费意愿。在“无中生有”的文化空间创造过程中,注意与当地的地理、习俗等相结合,凸显本地的文化品牌和优势特色。

不仅如此,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要具备传承特色文化的“地标”式的连贯空间。根据研究,文化创意和消费人群偏爱有历史厚重感、有风采的城市空间。例如成都的锦里,就是城市空间与本地文化相融合,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间建设案例。锦里与“三国文化”相融合,为文化遗迹配套了适宜的消费和创意空间,激发了客观的市场潜力和社会效益。这样的“地标”式空间,往往体现了城市文化的自信,也在无形中扩大了城市文化的传播。

三、城市空间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相结合,适应新时代文化产业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过去20年内,我国建设了大量的文化广场、公共文化设施(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这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传播有积极作用。但是,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对文化产品的多样需求。因此,区域空间内,不仅要满足普遍的文化需求,更加要结合人群的不同文化背景、消费水平对文化场所重新规划,最大化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期待。城市空间的规划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文化的趣味性、实用性、互动性,进而增加满足文化需求。例如,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艺术之都,凡是到墨尔本的游客,都会到涂鸦街(Hosier Lane)参观,了解街头艺术。而紧邻涂鸦街的,就是著名墨尔本历史文化遗迹以及一系列艺术场所,由于区域内能够满足各种差异化文化需求,墨尔本的艺术吸引力和文化消费总量也在逐年上涨。

从城市运营的角度来看,城市生活、娱乐设施(例如ATM机、医院、小学、电影院、剧场等),对打造美好生活场景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许多远离城市公共娱乐设施和文化便利设施的“孤岛式”文化园区,从地理上割断了文化与生活的联系,造成了生活和娱乐的大量不便。在笔者对中国34个代表性园区的统计中,电影院、小学、医院等基础设施的供给明显不足*笔者对每个省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园区周边便利设施进行了统计,其中园区两公里内:10家园区没有电影院,所有小学、医院与当地就业人口都不能匹配平衡。,不仅不能满足生活需求,也造成了产业难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推进城市空间扎根社区文化活动,促进新时代文化发展繁荣

文化产业与其他的工业发展不同,其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意阶层的活力。区域是否可持续的吸引创意阶层的集聚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一种影响因素。文化活动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和交往方式,潜移默化的让人群对区域文化产生认同感。针对城市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文化空间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关键在于在引入社会参与。具体到城市空间规划,在文化空间的建设过程中,让文化空间扎根社区,通过多元化的居民参与,能够最大程度地激活全社会创新、创意。例如,在景德镇的大学生创意市集中,由于扎根了多个陶瓷文化社群,具有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讲座、培训、陶瓷手工制作等),吸引了市民、京漂、大学生等多样化人群,继而激发了巨大的文化创意活力。总之,在促进文化繁荣昌盛,提高人民生活满意程度,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过程中,城市空间对其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城市空间规划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面向文化的城市建设中,需要从城市品牌打造、便利设施建设、城市社区落地等方方面面综合规划。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设施空间
民生设施非“摆设”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