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洲雁
(山东社科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提出来的。它不是历史学意义上的改朝换代,也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更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冲突导致社会基本形态的变更,而是指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发展阶段。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个新时代的显著特征、基本依据、主要矛盾,以及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对我们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判断,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来看,这是一个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不断丰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人民幸福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从民族振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从国家富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毫无疑问,这个新时代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同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把握,才能够真正搞清楚它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
“7.26讲话”*指习近平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讲话。用的是“实现了”这个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的是“迎来了”这个飞跃,无疑是更加准确了。因为这个飞跃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到2050年才能够真正实现。某种意义上,我们正处在这个飞跃的过程当中,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包括富起来,也是一个进行时,我们还要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使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了,也还不能说就是真正的富裕,因为小康本身就是与富裕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当然,小康更不是富强,因为富和强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现在中国经济体量是大了,但毕竟人均水平还不是很高。可以说,当今世界再也没有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能够称之为世界强国。
说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就不能不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内许多人也感到悲观,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不到前途,甚至担心会不会走上“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道路。对此,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此前,他在会见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尼雷尔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1989年11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页。转眼20多年过去,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当初的预言。时至今日,我们不但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把这一宏伟的事业推进到了新的时代、新的境界。如果说,当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话,那么2008年金融危机则意味着世界资本主义也同样陷入了低潮。恰恰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不仅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了强大生机活力,而且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增强了信心,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美好前景。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是资本本性的扩张,是通过向海外殖民开始起步的,是同扩张、侵略、掠夺、剥削密不可分的。跟西方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上自发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古代农耕文明走向衰落,近代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被迫提出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建立新中国的基础上才开始自觉行动的;是通过“一化三改”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并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才得以艰难起步的;是在世界冷战大格局下,通过学习苏联又不断地摆脱苏联模式影响来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是在探索中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失误,甚至包括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后才通过拨乱反正逐步走上正轨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新的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通过改革开放,才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通向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道路的。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当初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不同领域的现代化,到今天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一条探索之路;经过了从当初摆脱贫困到向初步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迈进,并进而向基本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前进的发展之路。可以说,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展开的;是通过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根据“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设计,朝着未来“两个15年”的战略安排不断向前推进,走向灿烂明天的。显而易见,这样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它和西方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海外扩张来实现原始积累,通过殖民、剥削甚至侵略他人来攫取超额利润,通过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来强加于人这样一条“西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完全不一样的。它适合中国国情,依靠独立自主,坚持对外开放,保留自身的独立性,不仅引导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宽广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上现代化的快车道,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马克思曾经多次强调,《资本论》中阐述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成熟并最终消亡“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欧洲各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1页。。这就意味着,世界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保存自己民族独立性的基础上,仍然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在致力于探索人类历史进程的一般规律,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分析某些国家和民族历史演进的特殊性,也从来没有说过每一个具体国家或民族都只能按照欧洲国家那样一条发展道路走到黑、一个治理模式走到底。
可以说,实现现代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走上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走上现代化,而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路径走上现代化。在这个千舟进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中国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解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无疑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今天,发展起来的中国愿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可供借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共镶美丽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一份责任担当。
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判断一个时代发生变化的基本依据,关键是看它的主要矛盾有没有发生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国家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基础上实现的历史性飞跃,是在全国人民长期奋斗基础上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要转化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关键就在于我们党搞清楚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改革开放30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是我们的主要矛盾,始终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不放松,持之以恒近40年,不仅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摘下了长期“落后”的帽子;而且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进而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新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升,随着“落后的社会生产”从总体上一去不复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进一步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在新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来说,仍然是生产相对不足、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从主观来说,则有调节相对不够、分配相对不均的问题。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是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矛盾,即主观需求与客观发展相互协调的矛盾,背后交织的也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复杂矛盾。如果说,我们过去讲“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着眼点主要是解决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那么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则不仅要解决好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进一步解决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要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以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解决好这个矛盾,既要从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生产力水平着手,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又要从多方面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着手,特别是要注重从人民关心的事情做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和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因为社会主要矛盾虽然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并随着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变革,但并不是任何一个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都会导致社会基本矛盾的变革。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一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它的根本变革意味着一个旧的社会形态的解体和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在中国,只有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才是这样一件人类历史上的大事变。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本身的发展也是分阶段进行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将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也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辛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和科学判断。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伊始,就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旗帜鲜明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记这个国情,立足这个实际。他特别强调,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他要求全党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形态。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是分阶段进行的,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本身又分为发达和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处于这样一个不发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各国建设社会主义,都需要走自己的路,不断进行自己的独特创造。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经过艰辛的探索,通过改革开放,开启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经过30多年的接力奋斗,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如前所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时代,它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它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毫无疑问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但至少在目前还不足以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不会改变人类发展史上与资本主义相对应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基本形态的性质,而是使它更加完善、更加丰富、更加出彩。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习近平:《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2013年1月5日),《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这是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为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另一方面,又要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我们不难看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推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但并没有从跟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逐步展开和不断解决,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决战决胜和“两个15年”战略安排的不断推进,到2050年前后,我国已经建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不是已经走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无论是开国领袖毛泽东还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初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设想为100年左右,即从上个世纪中叶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邓小平甚至明确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1页。这是伟人的设想,也是我们的期待。而这个目标,有赖于后继者坚持不懈的接力奋斗,并将在习近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以最终实现。
新时代面临新任务,开启新征程,迎来新使命。为此,必须确立新目标,制定新战略,引领新航程。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于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共产党人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是花了大力气去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通过一系列血与火的斗争,终于搞清楚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为此,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等等。以此为指导,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领导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是首先对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进行重新判断,才由此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他认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已经从冷战转向和平与发展,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面临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四化”,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此后,经过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接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一方面要决胜全面小康,另一方面要抓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新时代肩负的新使命。它吹响了向新的奋斗目标胜利进军的集结号,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最关键一程,我们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以后,需要无缝对接,及时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综合分析国家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29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制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从“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到“两个15年”战略安排,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时间表愈来愈精准,路线图愈来愈清晰。深刻领会新时代的这一“两步走”的重大战略安排,我们不难看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联在了一起。在这个新时代,我们的国家将要实现全方位的现代化,我们的人民将要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的民族将要实现伟大复兴。当然,在这个新的历史时代、新的发展征程中,我们既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如期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此,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新的战略部署为动员令,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开展更为艰苦的斗争。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第一句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这个历史使命,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提出阶段性目标和中心任务。这些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围绕“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历史使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历史作用。其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国人民共和国”,使我们中华民族真正站了起来,中国的命运真正操在了人民自己的手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最根本最重要的基础;“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逐步探索并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障。
上述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相互关联、不可割裂,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推动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走进新时代。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新时代有新时代的历史特点,新时代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党要领导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就必须把握这些新特点、解决这些新矛盾,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我们不难想象,新的伟大斗争的战场和内容都是多方面的:不仅要与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做斗争,与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做斗争,而且要与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做斗争;不仅要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而且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与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夺取斗争新胜利。
这个伟大工程,就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个工程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推进这个伟大工程中,我们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保证全党服从中央;要搞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本领;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走在规范化的道路上。
这个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事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所取得的。在推进这个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开创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四个伟大”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系统地、科学地去看待四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伟大梦想是目标,是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根本意义所在,它给予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以强大的精神指引。同时,伟大梦想又离不开其他“三个伟大”的支撑,伟大梦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伟大斗争胜利、伟大工程成功和伟大事业推进的基础之上。
伟大斗争是行动,是伟大梦想、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必然经历的实践总和。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所有的实践都是围绕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各种矛盾而进行的。同时,伟大斗争又需要伟大梦想的激励、伟大事业的指引和伟大工程的保障,否则,就有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带来灾难。
伟大事业是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它为伟大梦想、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进行提供了道路指向、理论指引、制度保证和精神力量。同时,伟大事业的推进又需要伟大梦想来凝聚党心民心,需要伟大斗争来提供动力支撑,需要伟大工程来提供根本保障。
伟大工程在四者之间起着决定作用,它是实现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就无从谈起、无法实现。但同时,我们在新时代推进伟大工程,又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和坚强核心。
新时代孕育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思想。“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44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搞清楚了“八个明确”*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19-20页。,提出了“十四个坚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20-26页。,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在新时代,要想搞清楚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每一个都是围绕这个重大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展开、逐步明确、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有过明确的论述。2013年1月5日,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2013年1月5日),《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此前,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他还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之源、活力之泉*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此后,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他又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所在、前途所系*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正是在上述一系列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十九大报告总结的“八个明确”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明确”,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第19页,第19页,第19页。。
与此相对应,“八个明确”中的其他任何一个“明确”,也都是在经历了这样一个不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之后,才逐步搞清楚、搞明白的。有一些重要的提法和思想观点甚至是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才全面总结、科学概括出来。比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第19页,第19页,第19页。;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完整的表述都是首次见之于这一报告。
搞清楚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围绕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进行新探索,才逐步搞清楚这些问题,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比如,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才逐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第19页,第19页,第19页。。再比如,通过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突出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才逐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第19页,第19页,第19页。。与此同时,还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正是经过这样的改革和拓展,才逐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第20-26页。。此外,还围绕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保障;围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自觉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和平发展营造出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正是经过这样的军队建设和外交实践,才逐步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
以上八个“明确”,搞清楚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和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是诞生在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是知与行的统一论者。搞清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之后,还必须以此为指导,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想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就必须做到“十四个坚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第20-26页。。这“十四个坚持”,是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5年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必须贯彻到新时代的全部实践中去。
如果说,“八个明确”从理论上搞清楚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那么,“十四个坚持”则是运用这些新的认识去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开拓新的工作。有了“八个明确”的科学认识,用以指导实践,才有“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它们之间是知与行的关系。知是行的基础,行以知为前提和指导。可以说,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同时又是对未来实践的基本指针。只有经过这样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飞跃,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实践,才会经历一个从自发接受到自觉认识、再到自为行动的飞跃过程。
以“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展开,是新时代决胜建设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指引。深刻理解“十四个坚持”,用心领悟贯彻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心领悟蕴涵其中的科学指向、战略重点、实现路径,至关重要。可以说,这“十四个坚持”与“八个明确”一起,共同构成了完整系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此,应该认真学习、完整把握,不可偏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具有创新性,极大地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续写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是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担当起共产党人“应该担当的责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统一,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以更好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文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善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