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晶 李国云 吴莎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及其重要成果《青岛宣言》[1]中强调,以“抓住数字化机遇、引领教育转型”为主题,致力于从现在到2030年所应达到的教育信息化目标,并推动将技术成功融入教与学之中。2018年底,回望教育领域中技术的发展,仍能感受到扑面的技术应用热情。在中国知网选定“社科II辑”,搜索主题为“新兴技术”的文献,共有107篇。从发表年度趋势上(如图1所示)可见,从2011年持续到2018年,对新兴技术的关注持续升温,而对新兴技术关注的主题集中在“地平线报告”“新兴技术”“新媒体联盟”(如图2所示),总占比约50%。这与地平线报告从2011年进入中国读者视野,2012年北京开放大学与新媒体联盟开展战略合作,全面引进翻译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高等教育版、图书馆版、博物馆版等不同版本所做的工作非常契合,也为国内开展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坐标系。
图1 “新兴技术”文献的发表年度趋势
图2 “新兴技术”文献的主题分布
用技术增强教学的力量是笔者对技术作用的认识,虽然在实践中来自教育管理者、教师的彷徨、质疑和挣扎仍在意识深处交织,但不容置疑的是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用这个时代赋予的技术手段来推动教育的适切性是刻不容缓的,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教育理念和认识的革新和实践问题。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是单一力量能够推动的,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欧洲科技展望研究所(IPTS,European Institute for Prospective Technological Studies)代表欧盟教育和文化理事会(the Directorate-General on Education and Culture ) 开发的 “Up-Scaling 创新课堂”(CCR,Creative Classrooms)项目框架(如图3所示)[2],为技术推动创新教学实践提供了8个维度28个要素的系统思考框架。就“内容与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实践”3个维度而言,“内容和课程”是指为实验和创新提供充足空间,给予学习者能力发展21世纪所需技能(如问题解决、探究和交流)的具体机会。教学的内容和课程应该开放、灵活、与真实生活情境相联系,并且有科学依据地定时更新。
图3 创新课堂框架要素
“学习实践”是指关注学习体验和学习者如何参与其中,学习实践应该具有灵活性、充满趣味、有吸引力,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期望,既能自我调整又可以开展同伴学习。“教学实践”是指教师角色应该是导师(mentor)、协调者(orchestrator)和促进者(facilitator)。教师需要借助充足的培训机会和参与职业社会网络获得成长,教学中应用教育学专业知识,并能担当创新和改革的榜样。
一年来,本专栏关注的主题主要分布在以下维度。
内容与课程:3D打印、体验看得见的学习(2月)、提升学生数字素颜的策略与实践(4月)。
组织:重构学习空间、打造学生自主的课堂(1月)。
教学实践:机器人技术——数字化学习的好助手(3月)、学习分析——个性化学习时代的技术力量(7月)、沉浸式学习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10月)。
学习实践:数字化时代写作学习的理念与探讨(8月)、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解析(11月)。
评价:基于数字徽章开展学习评价的实践与探索(5月)、基于同伴互评的新型学习评价方式探究(9月)。
领导力和价值观:从教育变革视角透视混合学习 (6月)。
虽然关注的主题没有放到基础设施、连通性这2个维度下,但是从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是无形的保障,与真实世界的连通性却在许多主题下都有强调和说明。
无论技术如何变革,技术带来的趋势和挑战如何界定,最中心的一点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是地平线报告所确定的技术变革坐标的中心点。例如,回顾地平线报告中的技术进展,2012年平板电脑、移动学习进入技术的主流应用,2013年,平板电脑消失,留下移动学习,2014年、2015年,自带设备出现,移动学习消失。从发展趋势上可以看到,技术的发展从技术载体到学习手段到关注个体学习的实现,因为自带设备最重要的是应用程序所创设的自主学习环境,而这是符合学习者个体学习需求的。另外,自带设备也反映出作为组织机构的态度变化,允许学习者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上学,既需要学校从理念层面进行转变,也需要学校从基础设施方面如无线网络上给予保障。当然,现在对低年级学生用电子设备影响视力问题关注很大,也是技术需要革新发展的一个立足点和创新点。可见,技术融入学习,最根本的是围绕学习展开服务。
图4 聚焦学习的技术变革
帮助学生形成面向未来的能力,让学生拥有发展主动权和选择权[3],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许是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STEAM学习、合作学习、实景体验式学习等教学新设计共同形成了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力量,以期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纵观发现,技术支持下教学的内涵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基于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独特机会理解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以及生活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激情和兴趣、面对问题的信念和勇气都极具价值。可以说,这种学习方式更加鲜活,是基于现实的情境,它为学生与世界关联提供了窗口。
学生参与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学习环境打破了传统上存在于不同课程和科目之间的屏障,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的全局观念[4]。有的学校还试着将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融入数学和科学等学科,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研究还发现学习艺术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表现要优于同龄学生等。
合作发展是未来社会每个个体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要求更将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连接在一起。苏格兰学习社区[5]提出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彼此支持、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同伴之间的连接、共同克服障碍等理念(如图5所示),对学习者之间合作需要具备的素质提供了参考。
图5 数字学习苏格兰社区的理念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作为教育机构和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信心。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个性千差万别,正如“多元智能”所探讨的发展维度一样,每个个体的能力千差万别,传统基于一定标准的考核方式难以让每个孩子扬长避短,发挥所长,因此通过项目、探究、合作等方式开展学习,学校提供给学生学习条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分析技术、数字徽章、注重学习测量等技术进展和趋势主题多次出现在地平线报告中。越来越多的学习机构认识到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数据来监测学业进展情况,可以让教师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即时反馈、肯定或者纠错,让学习路径更加清晰,学习成就感更加明确。
当然,教学内涵的转变不仅仅是以上几方面,它需要的是教育机构和教师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转变理念,发展创新文化,让技术成为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坚强力量。
教学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角色转换已经形成了共识,从传统授业解惑到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伙伴、激励者、欣赏者等角色转换,都让教师从课堂的“风景”逐步让位成为学生学习的“背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风景”和“主角”。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就必须要发展新角色,不断学习,接受培训、接受历练,善用信息化工具和多种基于技术的教学方法。以南海实验学校为例,它是位于浙江舟山的一所覆盖K12全阶段的教育示范校,它们在搭建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系统上创新出自身的特色之路(如图6所示)。具体而言,以专家引领,克服教师的畏难情绪,激发教师学习和实践积极性;通过入门培训开展技术启蒙,把最受欢迎的技术功能推荐给教室使其先行掌握和应用;教师经过一段实践摸索后,以课例形式结合学科开展应用培训,并定期组织教师的集体教研活动;通过校级比赛、同课异构、全国大赛等方式,让教师打磨课程,增强信心、拓展空间;通过教学设计培训打通理论、技术和教学实践;通过展示和交流让教师真正成为能够驾驭技术应用和实践的“学科专家”;通过多轮应用评估,不断总结教师的应用情况,让教师的发展更加有的放矢。
图6 南海实验学校“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之轮”
为了让教师能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教师需要大量来自组织层面的支持,而这些支持来自强有力的领导力和清晰的项目目标(如图7所示)。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在这种领导下才能获得持续性推进,这种领导势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并涉及集体愿景的分享、高质量的资源、共同的学习社区、技术的支持、强有力的实践、集体责任等。
图7 以学生为中心的“领导力”变革
技术的发展澎湃向前,教学智慧和实践也需勇敢前行,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用技术增强教学的力量,真正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开阔的舞台和坚实的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