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照片档案在文物维修保护中的独特作用
——以昭通龙氏家祠维修保护为例

2018-02-28 18:09丁长芬
云南档案 2018年2期
关键词:正殿原貌老照片

■ 朱 兰 丁长芬

照片档案以特殊载体形式记载和反映了其记载的影像所呈现的历史事件、历史文化遗产以及重要人物的真实面貌,具有形式简单、直观、真实、形象的特点,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常常能起到“一图抵千字”的效果。在文物维修保护过程中,特别是在有关历史文物本体遭受破坏而相关原貌档案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照片档案就是文物维修保护的第一手资料,其承载的相关历史信息,是保护相关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档案和研究资料。本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通龙氏家祠文物维修保护为例,讨论照片档案在文物维修保护中的作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龙氏家祠保存与损毁情况

龙氏家祠正殿原貌

龙氏家祠正殿维修前现状

龙氏家祠位于昭通市昭阳区簸箕湾村,是民国时期主政云南十八年的云南省主席龙云修建的祭祖家祠,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16830平方米。祠堂采用清式官式建筑式样,中西合璧,金碧辉煌,木雕、石雕生动传神,为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民俗建筑的典型代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至2008年昭通市人民政府筹措资金对其进行维修保护。

历史上龙氏家祠曾为荣军学校和昭通地区财贸学校使用。荣军学校和财贸学校根据荣誉军人生活、休养和办学功能需要,对祠内建筑及庭院、附属设施进行了改造,部分破坏了原有建筑格局和工艺、文化表达设计等。例如前院和中院之间的西式门楼被拆除,前院、中院的地坪被垫高,使前院和中院连合为一个大院;拆毁祠堂内精巧的木雕隔扇、题匾楹联,建筑本体被改建为职工宿舍,构件遭受损毁;庭园、城垣及附属设施也不同程度地被使用单位改造:拆除正门门楼,改造侧门门楼;填平鱼池、月牙池,新建办公楼、宿舍楼、教室等。

使用单位根据各自单位功能的需要对龙氏家祠进行改造,使龙氏家祠原来的建筑格局、结构体系、建筑艺术风格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之年久失修、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的破坏、地震灾害影响,祠堂建筑群跨塌十分严重,部分建筑的原貌已难觅踪迹,对其进行原貌维修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照片档案的来源和历史信息把握

由于历史原因,龙氏家祠始建资料无从查找。为了恢复龙氏家祠建筑原貌,再现龙氏家祠清式官式建筑的风格,昭通市通过报纸等媒体发布《关于征集龙氏家祠原貌资料的公告》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调查、搜集反映龙氏家祠原貌的图片资料和口碑记忆资料,共搜集到龙氏家祠原貌照片30张,口碑记忆资料若干。老照片由昭通市图书馆馆长吴明俊和昭通学院的夏玲提供,其中28张是吴明俊个人早年收集、保存的历史照片,包括龙氏家祠部分历史照片和龙云及家属的老照片。

建筑历史照片内容涉及祠堂全景及祠堂前院、中院、后院的建筑及其细部如题匾楹联等历史原貌,基本上再现了龙氏家祠原来的建筑风貌。从照片拍摄的内容分析,这些历史照片分别属于龙氏家祠建成、新中国成立后和荣军学校进驻改造之前三个历史时期拍摄的。其中最早的一批照片显示龙氏家祠巍峨完整、金碧辉煌,应是祠堂修建完成不久的历史风貌;其次一批新中国成立后阶级教育阶段的龙氏家祠;再一批就是历经风雨苍桑、需要局部维修的龙氏家祠,其屋顶有局部塌陷的情况,推测这批照片的拍摄时间应在荣军学校进驻改造龙氏家祠之前。

对于历史照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有了充分的把握,再分门别类地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所反映的建筑风格及其细节进行分类认证和研究,并与龙氏家祠建筑本体损毁部分及局部细节进行认真仔细的比对和考证,分辩出哪些是建筑原貌,哪些是后期维修所致。考证和研究结果,作为把握维修保护龙氏家祠的基本原则(“修旧如旧”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依据。

三、老照片在龙氏家祠建筑原貌维修中的应用

老照片在龙氏家祠建筑原貌维修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部分建筑和题匾楹联方面。举例如下:

1、中院西式门楼恢复

中院西式门楼早年拆除,维修时椐据老照片显示的西式门楼样式,实测前院和中院的台阶尺寸,做出施工方案,进行原样恢复。其中照片上显示原西式门楼上还有装饰及文字内容,由于字迹过于模糊无法准确辨认识读,没有进行恢复。

2、后院正殿

龙氏家祠正殿面阔七间,有明间、次间、梢间和侧廊间,明间和东西次间各设三樘木雕隔扇(隔扇是传统建筑的气质体现,装饰性很强,它由外框、隔心、裙板和绦环板组成)。由于木雕隔扇门窗连同前檐柱间的雀替、挂落历史上被全部拆除,前檐柱础石内侧的石雕部分也被削去,前檐柱间也被改为砖墙砌筑,室内隔断改为土箕隔墙,正殿被完全改为现代礼堂,失去了原有的建筑元素和风格。

祠堂正殿是龙氏家祠建筑艺术的中心,其木雕隔扇隔心、绦环板上的木雕内容等级高,雕刻技艺精湛。在恢复这些木雕隔扇之前,我们用放大镜对老照片中隔扇门上的木雕题材进行反复比对、分析和论证,确定了隔扇裙板的木雕为高浮雕行龙、绦环板为镂孔浮雕四季花卉以及棂花心屉样式,心屉刻篆体“福、禄、寿”,槛窗透雕变形缠枝花卉等题材,把考证出来的木雕题材图纸设计出来,对正殿木雕隔扇门窗给予原貌恢复。

老照片拍摄时间久远,对于早年被拆毁的祠堂正殿前檐明间、次间、梢间的木雕柁墩、雀替和挂落木雕题材的细节部分较为模糊,准确判定细节特别是木雕题材的内容不是很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的办法是:查阅老人提供的记忆资料,获取木雕题材内容,根据内容再比对老照片木雕细节,经过多次反复比对分析考证,二者互为佐证后,确定木雕恢复的内容后再行设计,设计图纸出来后,再延请熟悉龙氏家祠的老人进行现场确定后进行施工。

3、匾额、楹联

过厅后檐袁嘉谷书写的“锡类垂型”匾

龙氏家祠直额老照片

恢复后的龙氏家祠直额

龙氏家祠内题匾和楹联主要集中于过厅和正殿。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题匾和楹联全部被毁。

过厅部分,老照片显示,过厅前檐明间檐下曾悬陈荣昌书“龙氏家祠”高浮雕彩绘贴金五龙捧圣直额,维修时根据照片档案资料,用楠木进行原样恢复。过厅后檐明间曾悬挂“锡类垂型”匾,是云南经济特科状元、书法家袁嘉谷书写,我们在维修过厅时从拆下的旧木构件中找出已被辟为若干块的该匾,根据老照片对这块匾进行拼接,补齐其上下落款,原位归安于过厅后檐明间。

正殿部分,老照片显示其题匾楹联较为清楚:正殿原挂有五块题匾,五对楹联。五块题匾分别为:明间中轴线上的“封鮓丸熊”匾、东次间的“慈□□垂”匾、西次间的“遗德孔长”匾、东梢间的“燕天昌后”匾、西梢间的“□□□謨”匾。其中东次间的“慈□□垂”匾和西梢间的“□□□謨”匾由于照片角度影响,题匾上的部分内容被前檐柱遮挡,无法识别。上述五块题匾中的“封鮓丸熊”和西次间的“遗德孔长”和“燕天昌后”匾悬挂位置准确,匾上的题款显示清楚,为恢复原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祠堂正殿正中的“封鮓丸熊”早年损毁,只能根据老照片进行复制。“封鮓丸熊”这四个字用电脑按照照片显示的书体进行设计恢复。由于黑白照片信息无法表达其尺寸、色彩和用材,就通过测量门额上悬匾的阀阅间距确定其尺寸,色彩和用材是结合老人回忆资料与照片显示确定,它属贴金、银朱退光工艺,用材为楠木,恢复后的“封鮓丸熊”题匾成为龙氏家祠的点睛之作。

“封鮓丸熊”是原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题赠,楷书,浮雕九龙二凤镶边,匾心由“封鮓”和“丸熊”两个历史典故组合而成,寓意深远。“封鮓”说的是晋人陶侃受命为寻阳县吏,监渔业。为表孝心,托人带一罐味道鲜美的寻阳地方特产——鮓鱼给母亲。谁知,母亲拒而不收,封了“鮓”。并写信斥责陶侃:你当了县吏,拿公家东西送给我,以为是好心,相反,它不仅不能有益于我,反倒给我增加了忧愁。“丸熊”说的是唐代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以助儿子勤学苦读,后世用此典故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封鮓丸熊”题匾高度称赞了母慈儿孝的龙云母子。

正殿西次间的“遗德孔长”匾,为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胡汉民题赠。维修时从旧构件中找出匾的主体部分,根据老照片显示的上下落款进行恢复。恢复后的“遗德孔长”匾匾心银朱退光,隶书贴金,木雕彩绘双凤朝阳镶边,上款龙太夫人祠堂落成,下款胡汉民敬题,楷书贴金。

东梢间的“燕天昌后”匾,是云南著名书法家陈荣昌书写。我们从夏玲提供的两张照片,一张为“燕天”,一张为“昌后”,得知此匾早年被辟为两块,维修时我们从旧构件中找出拼接而成。拼出的“燕天昌后”题匾无上下款,而这张早年的照片资料显示的上下落款字迹太小,电脑扫描后也不易辩认,我们就临摹陈荣昌书卢汉父亲卢元达墓志铭上的相同的字来进行补配。

蒋中正题匾

略有遗憾的是,东次间的“慈□□垂”匾(传何应钦赠)、西梢间的“□□□謨”匾(传于佑任题赠),由于照片资料的局限,无法考证其题匾全意,没有进行恢复。

楹联方面,老照片显示祠堂正殿前檐曾挂有五对楹联,其中檐柱上三对,中柱上一对,金柱上一对,维修时均已散失。维修保护龙氏家祠时受老照片角度和清晰度限制,仅对前檐明间中柱上的楹联进行恢复。首先我们根据老照片,对楹联内容进行识读和考证,受照片拍摄角度和拍摄主题等因素的影响,楹联字迹较为模糊,绝大多数无法识读,给考证释读楹联带来不小的困难。通过查阅资料和若干次对照辨别、识读、查证,考证出楹联的内容为:“尊祖敬宗功在梓桑绵世泽,经文纬武礼隆俎豆诒孙谋”,其上下题款终因字迹模糊,无法识读,也无从考证,留下遗憾。其余四对楹联皆因老照片所显字迹模糊,无法释读,未予恢复。

通过努力,借助老照片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恢复后题匾和楹联成为祠堂正殿的点睛之作,映衬了龙氏家祠传统官式建筑的内涵和气势。

四、照片档案在龙氏家祠维修保护中的作用

昭通龙氏家祠布局完整,建筑技艺高超,是民国时期集传统建筑技艺与西式风格为一体的建筑典范。龙氏家祠作为云南省文物维修保护的重点工程,照片档案在维修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照片为我们直观地再现了龙氏家祠的建筑艺术及其特点,释放出历史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对题匾、楹联的释读和原样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2、照片档案为文物维修保护“忠实历史,恢复原貌”的原则提供了直观可靠的资料依据。龙氏家祠维修保护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甲方提供用以参照施工的有关龙氏家祠各个历史时期的原貌照片档案(含近期拍摄的彩色照片)共计1000余份,回忆资料8份。维修过程中,先后邀请知情人及专家学者100余人次到工地现场比对照片细节并对建筑原貌进行考证。照片资料运用在维修保护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维修完成后的龙氏家祠再现了当年的建筑神韵。

维修保护后的龙氏家祠正殿题匾、楹联

3、照片档案对于龙氏家祠维修保护中缺失部分的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龙氏家祠内被损毁无存的部分和原样维修和恢复,完全依赖于照片档案。从某种意义上说,若没有历史照片档案,龙氏家祠维修工程不可能达到原样维修的高度。

总之,龙氏家祠的成功维修,折射出地方历史文献尤其是历史照片这种直观、具像的档案资料在文物维修保护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再现龙氏家祠宏大的建筑气魄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丁长芬《昭通龙氏家祠》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正殿原貌老照片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日本新天皇即位将“恩赦”55万犯人
老照片
《官场现形记》官特征研究探析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